跳到主要內容

【觀眾調查】博物館療癒力升級之必要 Part2 :後疫情時代, 觀眾期待的博物館功能是?

 





近日,因研究博物館疫情後參觀人數時,閱讀了陳思妤等人的<新冠肺炎疫情對臺灣民眾參觀博物館決策之影響>。文中在2020年5月18日至6月1日針對兩大類民眾做線上問卷調查,兩大類民眾包括關注博物館之民眾及一般社會大眾。

根據文中調查結果,疫情結束後,希望博物館提供的功能比例,比例最高者為休閒娛樂,第二是帶來平靜與撫慰人心,第三則是學習,第四維持社交距離下的社交互動。

這樣的調查結果讓我有點意外,又有點驚喜。

驚喜的是,"帶來平靜與撫慰人心"以及"逃離疫情帶來的壓力",這兩點如同我先前的觀察與呼籲,顯見博物館的療癒力備受期待,提升療癒功能也的確是趨勢所需。意外的是,在以學習至上的台灣,期待博物館帶來平靜與撫慰人心的比例成長之快有點出乎我意外。

坦白說,若是在三五年前,我或許也會選擇希望博物館提供的功能為學習。當然,最好是無痛學習

然而,因為經歷過一段身心不佳的日子,讓我遠離了博物館。爾後,即使身心恢復,我依然沒有恢復以往的參觀頻率。等到疫情來臨,突然恍然大悟,為什麼身邊很多人休假日不會選擇去博物館。

或許是,為什麼休假日還要去學習呢尤其如果展覽內容與我無關?

 

這段體悟,我在2021年就寫成從博物館親密觀眾到非觀眾的日子:後疫情時代,博物館療癒力升級之必要>,裡面也整理了一些國外相關案例與文章。

 

回到調查結果,觀眾期待博物館「帶來平靜與撫慰人心」的比例攀升,個人覺得很正面,因為,觀眾有很深的期待,將心裡的平靜也期許能託付到博物館手上,這或許會是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新起點。這幾年來,國際博物館界也積極倡議與行動,博物館增進觀眾的身心健康,尤其疫情來臨後。

 

博物館新舊功能的交替轉換

事實上,「學習休閒娛樂都是博物館傳統六大功能。

傳統六大功能:典藏、研究、展示、教育、溝通傳達、娛樂。研究所教授嚴詞叮嚀,說四大功能者不及格。實際上,後兩者因為被眾人忽略,也經常效果不彰。

不過,在2022年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都翻新博物館定義之後,相信不再僅有六大功能,且studying一詞已被移除。

 

順應時代的新功能社會關懷療癒促進心理健康與福祉

不僅是疫情影響,近年追求身心健康意識抬頭,國外博物館早已諸多關注如何促進健康福祉領域,疫情後更是加速發展。關注且貼近觀眾需求,臺灣的博物館實在也不應置身事外。以陳思妤等人於2020年5~6月的問卷調查結果來說,在疫情初期,尚未進入三級警戒時,觀眾希望博物館在疫情後能"帶來平靜與撫慰人心"的比例就已升至第二名,學習落至第三名。


今年2月,個人在IG限動以陳思妤等人的調查選項為基礎,再次詢問調查粉絲,疫情過後,希望博物館提供的功能為何?





調查過程,選擇"帶來平靜與撫慰人心"的人數始終領先。相較於原調查結果,此選項比例又提升。反省可能是受我文字影響,不過有粉絲貢獻觀點,認為可能是調查時空背景已有不同。原調查是三級警戒之前,台灣並未受到大幅影響,台灣疫情真正大爆發是在2021年5月,而我的調查則是疫情大爆發之後。

除了時空背景不同,調查對象也有所不同。原調查對象有二,一是關注博物館之觀眾,二是ㄧ般社會大眾。而追蹤我IG且投票者,都是關注博物館之觀眾,且不乏親密觀眾。親密觀眾意指與博物館"關係匪淺"之觀眾(愛開玩笑)。

"博物館觀眾研究的對象除與博物館有接觸的觀眾外,亦包括博物館的潛在觀眾,亦即所謂「非觀 眾」。與博物館有所接觸的觀眾又可依其與博物館互動的關係來分析,分為一般觀眾及親密觀眾。 親密觀眾意指與該博物館有密切互動關係的個人或團體機構,包括會員、志工、捐贈者及同質或異 質合作機構等。一般觀眾則意指自行進出博物館參觀展覽、參加活動或使用圖書資源的一般大眾。(引用自劉婉珍<觀眾研究與博物館的營運發展>p.26)"


雖然投票人數不似原調查人數眾多,但或許也可視為一個關注博物館觀眾的小團體投票,以上提供參考。

除了投票結果之外,特別想提「社交活動」是我想選的第二名。個人認為,博物館其實可以有很強大的社交功能,除了以活動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之外,也可以改善社交孤立,這其實也是增進健康福祉的一部分。如大都會博物館的Your Met Art Box,透過藝術盒讓宅在家的成年人也能接觸到藝術,並與志工對話。


博物館人力資源不足,該如何因應 

博物館有展覽,基本上就有教育學習功能,所以期待博物館有學習功能者也無須憂心。只是或許比重可以調整、可以偶有新方向,展覽內容可以調整,或是舉辦幫助觀眾減壓、平靜身心及自我照顧的活動等。活動企劃得好,休閒娛樂/帶來平靜與撫慰人心/社交互動,三種功能甚至可一次滿足。

例如,毓繡美術館舉辦結合頌缽與瑜珈的活動,以及2023/03/17~03/18夜的美術館:潮汐‧塵埃‧半終止結合展覽戲劇與洪珮瑜音樂會,個人覺得相當切中人心,而實際上後者活動也很快額滿,又加開人數,又額滿了。

 

是時候思考博物館如何打破小眾市場

宣稱要做到向大眾開放,成為大家的博物館,然而,捫心自問博物館服務對象還是以小眾為主,也未達到多樣性。如何讓普羅大眾願意來,便要思考博物館非觀眾所需。而且,如林詠能教授<從數據預見未來:人口危機下的博物館趨勢與挑戰>一文所言,因人口危機,博物館觀眾人數也逐漸下滑。

少子化日趨嚴重,博物館又將失去以學習為主的年輕學子觀眾,因此,功能的調整勢在必行。目前針對高齡者的活動日趨增多,那麼熟齡或一般成年人的活動呢,個人以為,這個年齡層正是特別需要放鬆身心的族群,不妨提早規劃為他們帶來平靜與撫慰身心的活動。


欲拉近觀眾距離 :還是要成為觀眾日常所需

令人感嘆地是,臺灣的博物館普遍變化很緩慢,比如有些都還找不到定位,又或者2016年早已呼籲博物館的語言文字要貼近民眾,直至今日還有人以為這是新觀點、新見解,當然或許是依然有許多博物館相關機構,文字仍然偏硬。

可是世界變化如此之快,即使文字易近,對大部分的民眾來說,博物館知識感與學術感仍然厚重,後疫情時代,恐怕難以成為民眾假日去處首選。林詠能教授<從數據預見未來:人口危機下的博物館趨勢與挑戰>文中也提到:

觀眾人數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幾乎所有的博物館至今日為止,參觀人數都尚未回到疫情之前的水準。在觀眾人數成長低於博物館數量增加的情形下,除了要面對來自博物館同業的壓力,也要與其他休閒娛樂設施競爭消費者。


是否該思考如何轉變博物館功能,如何更貼近觀眾生活,成為觀眾日常所需舉凡瑜珈活動、舞蹈、藝術治療、社會處方箋等等,皆是國外博物館經常施展療癒力的方法。想看更多案例,可見上一篇文章。

還是要在世界社會快速變化的洪流中,以不變應萬變呢


參考資料:

1.陳思妤等人,<新冠肺炎疫情對臺灣民眾參觀博物館決策之影響>,<<博物館與文化>> 第 20 期,頁 3~37(2020 年 12 月)。

2.關於博物館與促進健康福祉的諸多文章案例,可參考Museums Association網站中Enhancing Health and Wellbeing專頁。

3.Tim Deakin,<How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Used Conversation to Reduce Social Isolation>,MuseumNext,2022/08/31。

4.林詠能,【博物之島專文】從數據預見未來:人口危機下的博物館趨勢與挑戰,2023/02/22。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何必搶當策展人

「策展人」是個很怪異的名詞,我其實不太明白它的定義。有時它代表的是行政討論時的一個發聲對象;有時代表選出好的藝術計畫;有時代表協調安排計畫產生時的爭執和論辯。它是一個在不斷發展、塑型的角色。        ~Nato Thompson(轉引自今藝術〈被綁架的策展定義?Nato Thompson談另類策展形態〉) 這幾年,台灣似乎刮起一陣策展人旋風,策展人這個詞彙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除了展覽之外,還有影展、活動表演和論壇都特別註明了策展人姓名,策展人這個頭銜也彷彿名牌包一樣,成為一種彰顯身份的特殊標記與光環。 種種現象充分顯示著,策展與策展人的詞義被過度的擴張與濫用。 然而,令人感到好奇的是,這些人真的瞭解策展人是什麼嗎? 自從我從事展覽規劃工作以來,「策展人」這個名詞就一直困擾著我,最常遇見的情況就是,「策展人」人人搶著當,但是策展的工作就是我在承擔。詢問過同樣在從事展覽工作的同學們才發現,這樣的情況也面臨類似的問題。 原來,策展人的角色與定位不明,在台灣是一個普遍現象,因為它仍隨著時代不斷在改變與發展。然而,儘管不明白策展人的真正意涵,每個人依舊可以各自解釋、各自表述,各自想像著自己是策展人,甚至藉著「策展人」之名爭權奪利,或是因為搶奪「策展人」之名而翻臉的事件也所在多有。 那麼,「策展人」究竟是什麼呢? 「策展人」這個名稱其實是從「curator」一詞翻譯過來的,它的原意並非是指展覽策劃者。 根據G. Ellis Burcaw《博物館這一行》一書對「curator」的解釋,在博物館裡「curator」較常用來指館長或是標本文物的管理員,後來隨著照顧標本文物的管理逐漸專業化,curator對標本文物的相關學科也十分專精,甚至是該領域的學者,因此後來curator被稱為在博物館工作,對藏品相關領域有學術研究的專業人士。簡單來說,就是藏品研究人員。英國系統中,甚至以「keeper」一詞來代替curator,如此就更能貼近curator職務的內容。 台灣的當代藝術界將curator翻譯成「策展人」,用來指策劃展覽的專業人士,有時兼具經紀人與資源整合的角色,又像是策展團隊中的最高決策者。這讓curator的原本意涵有了改變,較偏...

【2014-2017】以詮釋書寫博物館學參與社會溝通及幻滅(被剽竊)

@ 前言 2014年4月,著手開始經營一個以博物館學與博物館議題為主題的粉絲專頁。直至2017年9月上旬,最後一篇發表為止,歷經將近三年多的經營,過程中有太多的點點滴滴難以言喻。 經營只有三年多,有什麼值得說的嗎?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也許就是相忘之前的最後回眸吧。 畢竟,在那之前(2014年),還未曾有人如此長期持續地,在粉絲專頁詮釋、編譯國外博物館趨勢與新知,並企圖把博物館學與生活、社會議題時事連結在一起,以及分享、討論博物館如何促進觀眾更多共感的參與。而即使過了這麼久的時間,再回看這些文章內容,都還依然可用。於是想為自己如實地記錄,開始的初衷與體悟,以及過程中的觀察與研究。 當時,初創之後即有許多藝術家、博物館館長、館員、文化與藝術相關領域從業人員、教授及政府長官都曾是轉發分享或追蹤粉絲專頁的人,甚至海外的博物館觀眾也佔了一部分比例。粉絲專頁也因此獲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邀稿,以及其他知名媒體平台邀約,這些都是始料未及的收穫。 2018年下半年,看到曾從粉絲頁邀我撰稿的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開始與文化部"博物之島"進行國外博物館專業資訊翻譯彙編。心裡安慰自嘲這段日子也不算徒勞無功吧,至少曾經披荊斬棘地開啟了一條路,撒了一些種籽正在發芽。 圖1:經營的最初即 鎖定,翻譯分享國外博物館資訊:  2014年6月分享文章,美國 博物館與星巴克 、麥當勞數量相比。 一. 拉近博物館與觀眾的距離 開啟粉絲專頁經營的初衷來自於,想要拉近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根據過去工作經驗發現一般觀眾對博物館的認知,與真正的博物館有若干差異,甚至有些人對於博物館是感到排拒的。 而曾經接觸過的博物館工作人員,有一部分並非博物館學背景出身,因此對於博物館知識未必能真正了解。而這樣一來,便影響了很多博物館的行事與策略。而臺灣的博物館相較於國外博物館是保守的,未來若是博物館欲追隨國際趨勢,拋下傳統保守,有更先進的做法時,如果大眾觀念沒有與時俱進,也會為博物館帶來輿論壓力,讓博物館綁手綁腳,難以施展。 國外博物館與一般大眾的生活是密切的,博物館介入社會的方式也是積極且活躍的,博物館活動更是多元跨領域合作。 跟上國際博物館趨勢與脈動,打破以往對於博物館陳舊無趣的認知,進一步瞭解博物館學強大的力量與活潑的面貌,是我最大的初衷。 總是覺得大眾不瞭解博物館,但是....他們有足夠的...

別鬧了!這不是展覽!

一位年輕朋友來信時寫道,目前似乎"只要有個性且能表達出來,人人都可以策展"。這樣的現象,我也遇過、聽過不止一次類似的想法,最近一次,最讓我心驚膽跳、瞠目結舌的一次是我與一位劇場界朋友S的對話。 因為S與一位我長期合作的展覽空間設計師在臉書上成為朋友。我好奇地詢問S,以為他們也有往來,因為按照我的理解,兩人無從認識,若真有認識,那也很好,或許以後能有機會合作。抱持著這樣的心情,我詢問S是怎麼認識空間設計師H的。 S回答我,只是臉書上的朋友而已,不認識。 並接著問,怎麼會問他這個 ? 我說,沒什麼,因為H是我展覽合作上的夥伴,想說你(S)怎麼會認識? S竟然笑著說,展覽啊,我也可以做展覽啊! 他一回答,我著實愣住了! 原來,像s這樣的劇場界人士也會覺得自己可以策展啊! 雖然我沒有再回答S什麼,但我心裡卻感到很大的震撼,我很想問他,為什麼?為什麼你覺得你可以做展覽? 還有,若是你可以做展覽,那我也可以演戲或是寫劇本嗎? 因為我的觀念是,所有的事都至少都該交給專業的人來做。要做劇場工作,至少要懂劇場,同樣地,要做展覽或策展,至少要瞭解什麼是展覽才行。那麼怎樣叫做瞭解?可能每個人的標準就一樣了。比如,雖然我也很看過很多小劇場演出,但是我從來不會覺得自己足夠瞭解劇場,也不會覺得自己有資格可以跨足劇場界。同樣的,覺得自己看過很多展覽,就覺得自己夠瞭解展覽的人,或許要再從新思考一下。術業有專攻,別輕易說你懂,或許你懂得只是皮毛而已,更或許你懂得並不正確。 說到這裡,或許很多人會不干示弱地說,我懂展覽啊,展覽不是就只是......這樣嗎? 於是,這就衍伸出了我想要談的問題,展覽究竟是怎樣?真的就如同我們現在所見的這般模樣嗎? 環顧台灣目前充斥著大小展覽,做展覽的除了大小公私立博物館之外,還有行銷公關公司、廣告設計公司、文創公司、文史工作室、基金會,還有名為展覽公司,實際上不過是行銷公司等等諸繁不及備載。但是說真的,這些展覽有一半大概都不及格,讓人嘆息。甚至有一些讓人感到生氣, 每次看到一些亂七八糟的展覽,我心裡只想吶喊:別鬧了!展覽不是這樣! 生氣的是這樣的展覽會讓觀眾誤會,以為展覽就不過是如此。然後這些不及格的展覽,害大家對展覽失望,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