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輕朋友來信時寫道,目前似乎"只要有個性且能表達出來,人人都可以策展"。這樣的現象,我也遇過、聽過不止一次類似的想法,最近一次,最讓我心驚膽跳、瞠目結舌的一次是我與一位劇場界朋友S的對話。
因為S與一位我長期合作的展覽空間設計師在臉書上成為朋友。我好奇地詢問S,以為他們也有往來,因為按照我的理解,兩人無從認識,若真有認識,那也很好,或許以後能有機會合作。抱持著這樣的心情,我詢問S是怎麼認識空間設計師H的。
S回答我,只是臉書上的朋友而已,不認識。
並接著問,怎麼會問他這個?
我說,沒什麼,因為H是我展覽合作上的夥伴,想說你(S)怎麼會認識?
S竟然笑著說,展覽啊,我也可以做展覽啊!
他一回答,我著實愣住了!
原來,像s這樣的劇場界人士也會覺得自己可以策展啊!
雖然我沒有再回答S什麼,但我心裡卻感到很大的震撼,我很想問他,為什麼?為什麼你覺得你可以做展覽?
還有,若是你可以做展覽,那我也可以演戲或是寫劇本嗎?
因為我的觀念是,所有的事都至少都該交給專業的人來做。要做劇場工作,至少要懂劇場,同樣地,要做展覽或策展,至少要瞭解什麼是展覽才行。那麼怎樣叫做瞭解?可能每個人的標準就一樣了。比如,雖然我也很看過很多小劇場演出,但是我從來不會覺得自己足夠瞭解劇場,也不會覺得自己有資格可以跨足劇場界。同樣的,覺得自己看過很多展覽,就覺得自己夠瞭解展覽的人,或許要再從新思考一下。術業有專攻,別輕易說你懂,或許你懂得只是皮毛而已,更或許你懂得並不正確。
說到這裡,或許很多人會不干示弱地說,我懂展覽啊,展覽不是就只是......這樣嗎?
於是,這就衍伸出了我想要談的問題,展覽究竟是怎樣?真的就如同我們現在所見的這般模樣嗎?
環顧台灣目前充斥著大小展覽,做展覽的除了大小公私立博物館之外,還有行銷公關公司、廣告設計公司、文創公司、文史工作室、基金會,還有名為展覽公司,實際上不過是行銷公司等等諸繁不及備載。但是說真的,這些展覽有一半大概都不及格,讓人嘆息。甚至有一些讓人感到生氣,每次看到一些亂七八糟的展覽,我心裡只想吶喊:別鬧了!展覽不是這樣!
生氣的是這樣的展覽會讓觀眾誤會,以為展覽就不過是如此。然後這些不及格的展覽,害大家對展覽失望,就越來越不想去看展覽了,這是我最大的擔憂。
所以,我想說說,我心目中那些不及格的展覽模樣。由於展覽的種類、主題與形式千變萬化,很難一言以蔽之地說,展覽是怎樣。不過至少有些原則是應該要做到的,以及有些錯誤是要避免的。以後大家看到這樣的展覽會知道,展覽不是這樣!
一、展覽就是有文有圖的展板,更好的就是加個文物或展品?
我相信很多人對展覽的認知與想像就是,有圖文解說的展板,加上文物或展品的展示。許多展覽也真的就是如此,最常見的就是人物或機構的紀念展。人物或機構的紀念展通常會鉅細靡遺的展示此人(機構)的歷史發展與大小事蹟。這時候你一定會看見那上窮碧落下黃泉、峰峰相連到天邊,寫也寫不完的大事記。而每一面展牆或展板輸出上面,都鋪陳著滿滿地照片或文字。再豐富一點的,可能展板前會有展示櫃,展示與此人(機構)相關的物件。
事實上,展覽不(只)是這樣的。嚴格說起來,這樣的展覽只能算做文物、史料陳列,而不算是展覽。在展覽發展史上,陳列櫃的展覽是最早、最古老的一種形式,但是隨著參觀者的被重視,這種展示方式在國外早就被重新檢討與改進了。
20世紀開始,展覽看重的是一種與觀眾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訊息的傳遞與詮釋,文字與圖片,甚至是展示方式的選擇,都是與觀眾溝通的一種媒介和輔助而已。因此,真正的展覽、好的展覽要思考的是,如何運用挑選過後的文物、圖片和文字,與觀眾交流和溝通。
所以,展覽籌備的最開始,比較專業的做法還必須要先做展前問卷,瞭解觀眾對展覽主題的想像、瞭解程度等等,再進行展覽規畫。展覽絕不是單方面表現策展人或主辦單位想法,單方面的文物史料的展出或陳列而已,更不要說表現策展人個性什麼的。
若是無法先做問卷,至少應該站在觀眾的角度去構思,我們想傳達什麼樣的思考或訊息給觀眾?而後擬出一個Big Idea去規劃展覽架構、主題、次主題、文物和內容。
以歷史人物展為例,從研究所時期至今,我參與最多的就是歷史人物展。每個歷史人物都有很多值得紀念的事蹟,但是還是一定要歸納總結出一個Big Idea,一個最值得與觀眾傳達與溝通的主題,才能讓參觀者清楚明瞭展覽的宗旨和想要傳達的訊息。千萬不要按照歷史年表,所有大事都以文字或照片列出,當太多瑣碎的訊息或主題出現,就等於沒有主題。而主題也絕對不是平鋪直敘的敘述,一定要有起承轉合、層層推進與觀眾交流與溝通。
切記:展覽是一種訊息的傳遞、一種詮釋溝通的過程,不是一種陳列或是記錄方式,更不只是一種表彰或紀念活動。如果你策劃的展覽,或是你看到的展覽,展覽內容只是單方面的訴說策展人或委託單位的想法事蹟,與觀眾之間溝通的訊息很少,甚至是零,對不起,我必須說,別鬧了!這不是展覽!
二、展覽一定要有很多文字?很多主題?
我曾經不只一次聽過朋友抱怨,展覽字好多、東西好多,所以我不是很喜歡看展覽。
我也曾經不只一次看過很多展覽,展板上面有著密密麻麻的文字或圖片,塞得一點縫隙都沒有。最誇張的一次是,有位教授策劃展覽,展板上的文字就是把他整篇小論文給印上去。也許是抱著,寫越多越豐富、越清楚的心情,許多歷史類的展覽尤其喜歡書寫密密麻麻的文字、史料。
問題是,若是以觀眾的角度來說,面對如此多的文字,究竟有誰會有耐心看完?
回到上一個問題,展覽是要與觀眾溝通訊息,既然如此,就必須站在觀眾角度去思考,該如何書寫、鋪陳與詮釋展板文字,以達到與觀眾溝通的目的。
每個人的耐心都是有限的,所以也必須運用有限的文字圖片去傳達訊息,而且要盡量以觀眾能夠理解、消化吸收的方式去展示文字或史料。
每個人的耐心都是有限的,所以也必須運用有限的文字圖片去傳達訊息,而且要盡量以觀眾能夠理解、消化吸收的方式去展示文字或史料。
在大衛迪恩(David Dean)所著的<<展覽複合體>>一書中提到,文字最忌過於冗長、過於枯燥乏味像教科書、過於深奧、過小過花俏,以及位置過高與過低。
那要多少文字才算適切?大衛迪恩提到,若是簡介文字,也就是每個大標題下的說明文字,只能150到200字。
150~200字!是的,就是這麼簡短而已。
所以,如果你所策畫的展覽,或是你所看到的展覽,有著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圖片,對不起,我必須說,別鬧了!這不是展覽!
但是話說回來,展板可以沒有文字嗎?展品可以沒有說明文字嗎?
這個在美術類的展覽依然存在著許多不同意見的討論,不過基本上大多數人還是覺得需要說明文字的,只是文字的長度要適切。
切記:展覽不是教科書、不是百科全書,而且展覽與學校教育的不同是在於,展覽是引起學習的興趣,而不是鉅細靡遺的交代全部,因此,點到為止是展覽文字最大的原則。
如果再往下延伸探究,不只是文字,展覽主題與內容也應該簡單明瞭。很多展覽主題很豐富,層層架構,每個主題下面有次主題,次主題又再細分,看得人眼花撩亂、頭昏腦脹。太多策畫展覽的人試圖再一次展覽說完所有想傳遞的訊息,因此,便充分利用所有展覽空間,包括走道、座位都有展示文字。比如說,蘭陽博物館的常設展讓我印象很深刻,常設展分成好幾層樓,第一層是介紹所在地方的山林,但裡面卻讓我有一種來到科學博物館或是林務局博物館的感覺,因為內容除了介紹地方的山林植物之外,還增加介紹山林的好處、檜木的種類,以及利用非常狹小的空間介紹了生物多樣性,而且是用非常艱澀的文字(暈)。
這麼豐富不好嗎?當然不好啊!用心有餘,但是專業不足。事實上,這個展覽的主軸應該是建立在介紹地方的山林就可以了,我相信生物多樣性、山林好處、檜木種類都不是館員最專業的項目。尤其是那個展覽空間很狹小,實在不宜敘述過多的訊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主題、文字中,凝聚出參觀者對地方的瞭解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殊不知在博物館裡、在展覽中,"留白"這個觀念也是很重要的,要給參觀者休息的空間和思考的空間。
若是真的覺得此觀念或是這個主題很重要,可以做成特展,或是以一句話提醒,引起觀眾注意即可。
以上這兩點,算是許多目前所見到的展覽最常有的問題了。台灣目前的展覽已不再全然是博物館或美術館所策劃,已到了人人都可策展,任何公司都可辦展的"空前盛況",只是很可惜的是,在這些展覽之中,沒有太多的展覽能夠展現展覽的真意,卻只是呈現表面的展覽形式而已,看起來有圖有文字,好似一個展覽,實際上卻只是個展覽空殻,沒有展覽的靈魂。因此,請先打破展覽就是文字圖片(展板)+文物(展櫃),以及展覽就是字很多、東西很多的觀念,重新省思展覽存在的意義,認識展覽的真面貌。
看了你的文字後,不禁讓我想起大學時修的一門講述博物館學概念之課程:『一個展覽的目的不是要讓你"看懂",而是要讓你真正見識到這個主題的概況給予想像空間...』大概是這樣的意思。而文字的話,說真格,這幾年台灣的展覽在我感覺下的確著實有點越看越乏味,文字介紹的越多,就"迫使"你要去讀,本來可以不戴眼鏡去欣賞的內容,漸漸地都要出動眼鏡了(習慣是看很多文字才需要戴眼鏡)...
回覆刪除啊扯遠了,我覺得這點或許也能套用在一個PPT簡報來比擬。因為一個好的PPT,不需要太多的文字在上頭說明,靠的是講者的功力或準備內容;展覽可能也是要這樣考驗一個策展單位吧!
(感想甚淺還請不吝指教)
版主回覆:(2013-05-13 13:09:52)
Dear偽文青^_^
你說得非常好!策展的難度在於怎樣引起觀眾共鳴,而不是用一大堆文字或圖片去疲勞轟炸觀眾
謝謝你的留言,我也經常說自己是偽文青,哈哈
您好 我最近正主辦一場展演
回覆刪除http://www.flyingv.cc/project/350
若您有空來看
可否向您請教一點意見
因為非博物館專業出身
只是出於關懷社會的動機與為過世的朋友發表而作
若方便再麻煩您回覆我哦
謝謝您寫了這樣的文章 很有助益
版主回覆:(2013-05-31 12:39:14)
Dear lidia
謝謝你的邀請,我非常樂意去看展覽
展覽感覺很有意義
也不要說請教,我們就當作討論和交換意見^^
若前去看展,要怎麼與你相約呢?
若您方便,可以寄信到我的信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