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1 珍藏台灣醫療價值--王金河、謝緯、孫理蓮特展



(展覽入口主題牆。攝影:胡淞智)

一個日式建築的舞蹈社,一個實驗性的作法、一個與眾不同的聲音影像展。


展覽文案(節選):

當手腳缺乏血液流過時…
半世紀前,在臺灣西南沿海一帶,特別是臺南縣的北門、學甲和嘉義縣的布袋、義竹等鄉鎮,流行著一種「怪病」。發病時,患病的腳通常會變黑,且逐漸擴大,人稱此病為「烏腳病」,又稱「烏乾蛇」。

患者的肢體末端常常潰爛、壞疸,甚至自行脫落,而且一再發生,彷彿有老鼠囓食著腳,不斷、不斷地啃食著。患者經常痛到身體扭曲,無法正常飲食和睡覺,有時精神上也大受影響,許多人躲在幽暗角落裡哭泣,更有人因此撞牆,或喝農藥自殺。

而患部的潰爛,導致生蛆發臭,惡臭味有如死貓、死狗,因而遭到家人遺棄的病患也所在多有。
病痛啃食著患者的身體,也啃食了他們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甚至啃食著親情和友情。儘管如此,依然有人無私地擁抱這些身陷苦痛的烏腳病患。
(文案撰寫:鄭伊絢)


展覽規畫理念


展覽是訴說,半世紀前發生在台灣西南沿海一帶的真實故事。當時烏腳病蔓延,許多人對此病都束手無策,也因為對病因的不瞭解,以為病患是遭到詛咒之人,所以病患經常遭到唾棄和遺棄。

此時卻有三位無私的仁者,奉獻出他們的心力,看顧著烏腳病患。


因為本展覽受限於經費和文物的缺乏,因此在規畫上特別跳脫一般的歷史文物展,結合表演藝術與劇場的表現方式,讓參觀者可以透過聲音裝置,聽見三位主角內心的獨白或對話。透過這樣的方式,讓參觀者進入三位主角的內心世界,也感受當時的氛圍。


王金河、孫理蓮、謝緯主題區影像







謝緯醫師主題區

以手術房呈現謝緯醫師當時為烏腳病患開刀情景,在手術床上投影黑白影像與文字,營造歷史氛圍。



王金河醫師主題區--用聽診器聽一段故事劇場

其實我沒有權力替你決定,
其實我應該親身承擔這種痛苦,

雖然我們知道截肢是為了減輕目前的痛苦,
這也不是個容易的決定。



以王金河醫師的文字筆跡、病歷和歷史文件,布置王金河醫師的看診間,並製作聽診器導覽設備,讓參觀者可以坐在椅子上用聽診器聽王金河醫師的故事,有一種角色扮演與身歷其境的真實感受。比較可惜的是,原本規畫是要準備醫師袍,讓參觀者穿上醫師袍扮演王醫師,一邊聽故事,親身感受身處王醫師當時難以抉擇的心境。不過因為主辦單位未能借到醫師袍而作罷。


王金河醫師本人參觀展覽以及用聽診器聽聲音劇場(照片取自蔡瑞月舞蹈社粉絲專頁)





展覽文物規劃

規劃者特別為展覽規劃展出文物,至台南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商借珍貴的文物與病歷表、診斷書等歷史文件,並規劃複製文物與道具,讓原本毫無展品的展覽,也能有文物呈現。


下圖左:芥菜種教會牛奶站木牌(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提供)
下圖右:謝緯醫師日記本(本展複製)



烏腳病患代步竹椅(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借展)



展覽地點: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展覽策畫:鄭伊絢
展場設計:hoodesign+
平面設計:胡淞智
展覽文案
:鄭伊絢
道具製作:胡淞智、沖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何必搶當策展人

「策展人」是個很怪異的名詞,我其實不太明白它的定義。有時它代表的是行政討論時的一個發聲對象;有時代表選出好的藝術計畫;有時代表協調安排計畫產生時的爭執和論辯。它是一個在不斷發展、塑型的角色。        ~Nato Thompson(轉引自今藝術〈被綁架的策展定義?Nato Thompson談另類策展形態〉) 這幾年,台灣似乎刮起一陣策展人旋風,策展人這個詞彙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除了展覽之外,還有影展、活動表演和論壇都特別註明了策展人姓名,策展人這個頭銜也彷彿名牌包一樣,成為一種彰顯身份的特殊標記與光環。 種種現象充分顯示著,策展與策展人的詞義被過度的擴張與濫用。 然而,令人感到好奇的是,這些人真的瞭解策展人是什麼嗎? 自從我從事展覽規劃工作以來,「策展人」這個名詞就一直困擾著我,最常遇見的情況就是,「策展人」人人搶著當,但是策展的工作就是我在承擔。詢問過同樣在從事展覽工作的同學們才發現,這樣的情況也面臨類似的問題。 原來,策展人的角色與定位不明,在台灣是一個普遍現象,因為它仍隨著時代不斷在改變與發展。然而,儘管不明白策展人的真正意涵,每個人依舊可以各自解釋、各自表述,各自想像著自己是策展人,甚至藉著「策展人」之名爭權奪利,或是因為搶奪「策展人」之名而翻臉的事件也所在多有。 那麼,「策展人」究竟是什麼呢? 「策展人」這個名稱其實是從「curator」一詞翻譯過來的,它的原意並非是指展覽策劃者。 根據G. Ellis Burcaw《博物館這一行》一書對「curator」的解釋,在博物館裡「curator」較常用來指館長或是標本文物的管理員,後來隨著照顧標本文物的管理逐漸專業化,curator對標本文物的相關學科也十分專精,甚至是該領域的學者,因此後來curator被稱為在博物館工作,對藏品相關領域有學術研究的專業人士。簡單來說,就是藏品研究人員。英國系統中,甚至以「keeper」一詞來代替curator,如此就更能貼近curator職務的內容。 台灣的當代藝術界將curator翻譯成「策展人」,用來指策劃展覽的專業人士,有時兼具經紀人與資源整合的角色,又像是策展團隊中的最高決策者。這讓curator的原本意涵有了改變,較偏...

【2014-2017】以詮釋書寫博物館學參與社會溝通及幻滅(被剽竊)

@ 前言 2014年4月,著手開始經營一個以博物館學與博物館議題為主題的粉絲專頁。直至2017年9月上旬,最後一篇發表為止,歷經將近三年多的經營,過程中有太多的點點滴滴難以言喻。 經營只有三年多,有什麼值得說的嗎?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也許就是相忘之前的最後回眸吧。 畢竟,在那之前(2014年),還未曾有人如此長期持續地,在粉絲專頁詮釋、編譯國外博物館趨勢與新知,並企圖把博物館學與生活、社會議題時事連結在一起,以及分享、討論博物館如何促進觀眾更多共感的參與。而即使過了這麼久的時間,再回看這些文章內容,都還依然可用。於是想為自己如實地記錄,開始的初衷與體悟,以及過程中的觀察與研究。 當時,初創之後即有許多藝術家、博物館館長、館員、文化與藝術相關領域從業人員、教授及政府長官都曾是轉發分享或追蹤粉絲專頁的人,甚至海外的博物館觀眾也佔了一部分比例。粉絲專頁也因此獲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邀稿,以及其他知名媒體平台邀約,這些都是始料未及的收穫。 2018年下半年,看到曾從粉絲頁邀我撰稿的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開始與文化部"博物之島"進行國外博物館專業資訊翻譯彙編。心裡安慰自嘲這段日子也不算徒勞無功吧,至少曾經披荊斬棘地開啟了一條路,撒了一些種籽正在發芽。 圖1:經營的最初即 鎖定,翻譯分享國外博物館資訊:  2014年6月分享文章,美國 博物館與星巴克 、麥當勞數量相比。 一. 拉近博物館與觀眾的距離 開啟粉絲專頁經營的初衷來自於,想要拉近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根據過去工作經驗發現一般觀眾對博物館的認知,與真正的博物館有若干差異,甚至有些人對於博物館是感到排拒的。 而曾經接觸過的博物館工作人員,有一部分並非博物館學背景出身,因此對於博物館知識未必能真正了解。而這樣一來,便影響了很多博物館的行事與策略。而臺灣的博物館相較於國外博物館是保守的,未來若是博物館欲追隨國際趨勢,拋下傳統保守,有更先進的做法時,如果大眾觀念沒有與時俱進,也會為博物館帶來輿論壓力,讓博物館綁手綁腳,難以施展。 國外博物館與一般大眾的生活是密切的,博物館介入社會的方式也是積極且活躍的,博物館活動更是多元跨領域合作。 跟上國際博物館趨勢與脈動,打破以往對於博物館陳舊無趣的認知,進一步瞭解博物館學強大的力量與活潑的面貌,是我最大的初衷。 總是覺得大眾不瞭解博物館,但是....他們有足夠的...

別鬧了!這不是展覽!

一位年輕朋友來信時寫道,目前似乎"只要有個性且能表達出來,人人都可以策展"。這樣的現象,我也遇過、聽過不止一次類似的想法,最近一次,最讓我心驚膽跳、瞠目結舌的一次是我與一位劇場界朋友S的對話。 因為S與一位我長期合作的展覽空間設計師在臉書上成為朋友。我好奇地詢問S,以為他們也有往來,因為按照我的理解,兩人無從認識,若真有認識,那也很好,或許以後能有機會合作。抱持著這樣的心情,我詢問S是怎麼認識空間設計師H的。 S回答我,只是臉書上的朋友而已,不認識。 並接著問,怎麼會問他這個 ? 我說,沒什麼,因為H是我展覽合作上的夥伴,想說你(S)怎麼會認識? S竟然笑著說,展覽啊,我也可以做展覽啊! 他一回答,我著實愣住了! 原來,像s這樣的劇場界人士也會覺得自己可以策展啊! 雖然我沒有再回答S什麼,但我心裡卻感到很大的震撼,我很想問他,為什麼?為什麼你覺得你可以做展覽? 還有,若是你可以做展覽,那我也可以演戲或是寫劇本嗎? 因為我的觀念是,所有的事都至少都該交給專業的人來做。要做劇場工作,至少要懂劇場,同樣地,要做展覽或策展,至少要瞭解什麼是展覽才行。那麼怎樣叫做瞭解?可能每個人的標準就一樣了。比如,雖然我也很看過很多小劇場演出,但是我從來不會覺得自己足夠瞭解劇場,也不會覺得自己有資格可以跨足劇場界。同樣的,覺得自己看過很多展覽,就覺得自己夠瞭解展覽的人,或許要再從新思考一下。術業有專攻,別輕易說你懂,或許你懂得只是皮毛而已,更或許你懂得並不正確。 說到這裡,或許很多人會不干示弱地說,我懂展覽啊,展覽不是就只是......這樣嗎? 於是,這就衍伸出了我想要談的問題,展覽究竟是怎樣?真的就如同我們現在所見的這般模樣嗎? 環顧台灣目前充斥著大小展覽,做展覽的除了大小公私立博物館之外,還有行銷公關公司、廣告設計公司、文創公司、文史工作室、基金會,還有名為展覽公司,實際上不過是行銷公司等等諸繁不及備載。但是說真的,這些展覽有一半大概都不及格,讓人嘆息。甚至有一些讓人感到生氣, 每次看到一些亂七八糟的展覽,我心裡只想吶喊:別鬧了!展覽不是這樣! 生氣的是這樣的展覽會讓觀眾誤會,以為展覽就不過是如此。然後這些不及格的展覽,害大家對展覽失望,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