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14年4月,著手開始經營一個以博物館學與博物館議題為主題的粉絲專頁。直至2017年9月上旬,最後一篇發表為止,歷經將近三年多的經營,過程中有太多的點點滴滴難以言喻。
經營只有三年多,有什麼值得說的嗎?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也許就是相忘之前的最後回眸吧。
畢竟,在那之前(2014年),還未曾有人如此長期持續地,在粉絲專頁詮釋、編譯國外博物館趨勢與新知,並企圖把博物館學與生活、社會議題時事連結在一起,以及分享、討論博物館如何促進觀眾更多共感的參與。而即使過了這麼久的時間,再回看這些文章內容,都還依然可用。於是想為自己如實地記錄,開始的初衷與體悟,以及過程中的觀察與研究。
當時,初創之後即有許多藝術家、博物館館長、館員、文化與藝術相關領域從業人員、教授及政府長官都曾是轉發分享或追蹤粉絲專頁的人,甚至海外的博物館觀眾也佔了一部分比例。粉絲專頁也因此獲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邀稿,以及其他知名媒體平台邀約,這些都是始料未及的收穫。
2018年下半年,看到曾從粉絲頁邀我撰稿的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開始與文化部"博物之島"進行國外博物館專業資訊翻譯彙編。心裡安慰自嘲這段日子也不算徒勞無功吧,至少曾經披荊斬棘地開啟了一條路,撒了一些種籽正在發芽。
一. 拉近博物館與觀眾的距離
開啟粉絲專頁經營的初衷來自於,想要拉近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根據過去工作經驗發現一般觀眾對博物館的認知,與真正的博物館有若干差異,甚至有些人對於博物館是感到排拒的。
而曾經接觸過的博物館工作人員,有一部分並非博物館學背景出身,因此對於博物館知識未必能真正了解。而這樣一來,便影響了很多博物館的行事與策略。而臺灣的博物館相較於國外博物館是保守的,未來若是博物館欲追隨國際趨勢,拋下傳統保守,有更先進的做法時,如果大眾觀念沒有與時俱進,也會為博物館帶來輿論壓力,讓博物館綁手綁腳,難以施展。
國外博物館與一般大眾的生活是密切的,博物館介入社會的方式也是積極且活躍的,博物館活動更是多元跨領域合作。跟上國際博物館趨勢與脈動,打破以往對於博物館陳舊無趣的認知,進一步瞭解博物館學強大的力量與活潑的面貌,是我最大的初衷。
總是覺得大眾不瞭解博物館,但是....他們有足夠的資源或管道去認識瞭解真正的博物館嗎?
這個念頭如雷灌頂,細想了市面上關於博物館學的書籍少之又少,而且腦袋裡巡過一回書名,每本書都像教科書般,內容也又臭又硬。網站或期刊就更不用說了,期刊文章每篇都像小論文...,還有即使有講座或研討會可參加,題目也很學術呀呀呀...媽媽咪呀!
天啊!換位思考,如果我是一般讀者,會對這些生硬的書籍有興趣嗎?以及,就算有興趣,我能自己讀懂這些書,進而瞭解博物館嗎?
知名精神科醫師,也是榮格心理學分析師鄧惠文,曾經說道,自己這十年來一直做的,是要讓知識普及化。鄧醫師說:
...我們讀的東西專業度很高,所以早期醫生講話,根本沒人聽得懂。但這些年轉變了,大家認為知識要普及,專家不應該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所有人都應該享用知識,這是隨著時代改變進階到的觀念改變。
十年前,我出來試圖用通俗語言跟群眾講述我所學到的東西,我是被同行輕視的,他們認為,一旦我的對話對象是大眾,我就沒有高度。但是這十年來,各行專業人員逐漸意識到,若是我的專業沒人懂,那麼我專業的使用率就會低。(轉引自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90927/3655196/)
因此,社會大眾不認識博物館,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博物館界的問題,是我們不夠努力讓人們有興趣去了解,而且也侷限了博物館自身的發展性。如何用通俗的語言,讓更多人認識博物館,以及讓大眾知道博物館與日常生活有什麼關聯,即成了我想努力的目標,我想成為背後的推手或倡導者。
在此之前,曾經有一段時間,受到品牌設計界朋友的青睞,覺得我的文案與想法適合從事品牌行銷這一行。因此,我跨足品牌設計與廣告行銷的領域。後來我便將此策略延伸,想著如果博物館或博物館學是一個品牌呢? 該如何打造行銷這個品牌,讓更多的觀眾對這個品牌有需求,而且有深刻的印象?
於是,我開始了關於博物館學的紛絲專頁,並絞盡腦汁、費盡洪荒之力讓博物館學這個專業知識變得生活化和有趣(是的,不僅是博物館,而是博物館學,就是關於博物館的經營管理策略與日常生活),讓博物館走入大眾的生活,瞭解博物館之於社會獨一無二的存在與魅力。
至於,品牌的命名(粉絲專頁的命名),熟悉品牌行銷的人應該都知道,品牌命名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它可以清楚的表達定位、定調與獨特性等等。於是,在定名時,特別使用了「博物館學家」這個詞。這裡所指稱的博物館學家,並不是單純指我自己,而是指所分享的文章連結裡,全世界努力實踐博物館理想的博物館人與博物館學家。
這個靈感來自於「廚房裡的人類學家」,或是「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我渴望大眾也能夠注意到博物館學家這個不可或缺的職業,一如我們對人類學家這個名詞不陌生,博物館學家應也是如此親近且生活化地出現的在日常生活才是。
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學家是如何透過展覽、文字與教育發揮他們的影響力與創造力,並參與社會的變革與重要議題。就如同我在粉絲專頁寫下的簡介:「博物館的力量遠比你想像得更多。」 希望不瞭解博物館的人們能夠改觀,也希望博物館人能夠瞭解自己所能創造的力量有多大。
圖2017/05/05 性別平權議題:分享大英博物館推出的性與情感關係教育課程
Issue:兒童策展人
2016/04/01 策展人議題:分享波蘭華沙的博物館如何讓6-14歲孩子擔任策展人工作。在那之前,臺灣尚未有兒童策展人的活動出現。
二、新型態的博物館書寫 :文字要易近及納入生活時事
2016年8月29日,我分享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Pokemon Go Tour。
當時寫下的文字是:
參觀博物館不也同樣需要誘餌?
我們想要開發非觀眾,卻一直用相同方式或自己的語言是行不通的。因為每個人都像Pokemon Go裡面的神奇寶貝,有自己的屬性,需要誘餌讓他們出現。
如果我們博物館學星球裡的人總是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一些一般人不懂的內容,那麼,對一般大眾來說,這些文字或語言就跟外星文無異了。
---------------
當時,在開始撰寫粉絲專頁之前,我進行了小小的市場分析研究,
直至2014~2015年,以博物館為名或相關的粉絲專頁,是以轉貼各種各類藝文、歷史相關新聞為主。雖然有的粉絲專頁偶爾轉貼博物館國外訊息,可惜少有翻譯或詮釋,恐怕也難引起一般觀眾的共鳴。簡言之,能夠帶領一般觀眾思考博物館議題的粉絲專頁微乎其微。
我給自己訂下的目標是,希望能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類型的博物館書寫,內容不似學術那麼深,但也不僅止於旅遊介紹。而且內容至少90%專注於博物館學議題,而不是包羅萬象的,把所有藝術文化歷史古蹟類都納進來。因為,如果你懂博物館,就會清楚明白,光是博物館學議題就已經非常多元且值得探討了。
同時,必須要開創新的敘事風格,文字必須摒棄過度學術,因此,在翻譯這些博物館學文章或是分享相關評論時,總想著如何盡量給予文字多一點溫度。
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理論的文字很容易就流於枯燥乏味,因此每一篇原文我都花費一些時間尋找相關資料,像牛兒反芻一樣咀嚼過,吸收、吐納,有了感觸後才書寫。
文字不過長也是一開始就決定好的。就像展覽的展版文字不宜過長,目的在於引起興趣,而不是像教科書般給予全部。因此,粉絲專頁的翻譯或詮釋文字定位在"導讀",更希望的是觀眾能夠點進原有的英文文章連結去閱讀全文。
短短幾百字的文字,絕對不只是翻譯這麼簡單。
簡單來說,我個人定義的新型態博物館書寫,姑且稱它為「溫柔有物」的博物館書寫吧,就像我心中的博物館之於社會,也是一個溫柔堅定的存在,對所有人都是容易親近、可及的。
其一,就是盡各種可能貼近觀眾生活,與觀眾一起呼吸、脈動,一起用博物館學的觀點去看各種社會時事與生活議題。
其二,使用貼近觀眾的語言,讓原本很學術的博物館議題或學術理論變得輕鬆,讓觀眾能夠快速吸收,好消化又不礙胃,但是內容依然是很有營養,富含能幫助成長的各種維生素,就是一種樸實無華,但不枯燥的境界。
自開啟粉絲專頁後,我一直心心念念地往這個目標邁進,從未停歇。
三. 重新思考社會時事與博物館經營議題
當時的每一篇選文,都是想與讀者討論或重新思考一個問題,有些問題是當時的臺灣博物館界可能尚未關注的,而我認為至關重要的。尤其當時國內外的時事及特別關注的未來趨勢,比如博物館與同理心、多元族群與多樣性、性別教育、轉型正義、氣候變遷等等這些議題的連結,國際間博物館的態度為何,又能怎麼著手應對。例如:
這些科技如若運用得宜,自然能帶給參觀者深刻的感受,我在德國也曾經在一個數位遊戲展覽玩得不亦樂乎。然而,若只是為了使用而使用,或是為了新聞話題而使用.....互動科技沒有搭配良好的內容詮釋規劃,那麼將讓博物館展覽淪為遊樂場罷了。
所以我選擇了一些文章提出反思的觀點: 不要讓你使用的科技成為昂貴的垃圾
@後記 2019.09~2022: 孤獨的創作之路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定風波〉
現實中,你以為的博物館美好想像可能不存在。
這三年多來,得到許多正面的回饋與評價,觀眾的認同或是博物館相關從業人員的轉發分享,都曾讓我覺得自己並不孤單。但大多時候覺得自己不過是狗吠火車而已,而感到灰心喪志。畢竟,博物館的問題有很多時候是整個產業結構,甚至政治、社會面的問題。
另一個更令人灰心的是,花時間研究資料和經營粉專,一面兼顧工作導致身心俱疲,天人交戰的反思經營初衷之餘,又經歷了一而再、再而三地,好不容易凝聚出的觀點與內容,一發表後隨之立即不受尊重,亦不著痕跡地被其他媒體平台或粉絲專頁隨意取用(包括聯合報新聞網的逕自取用改作),一點一滴地扼殺我創作的動力。按照畢恆達教授於臉書的說法,即便是用自己的文字,引用了他人的概念或想法而未註明來源,都算是剽竊,除非這概念已是常識。
與此同時,一位博物館界前輩,後來也成為館長的人,在校園演講時使用了我「何必搶當策展人」這篇文章中爬梳出的重要觀點:「展覽更需要破除隔閡的詮釋規劃者」以及一個我與友人對話談到的「心中有學術V.S.心中有觀眾」這個對比現象。這兩點在當時是無人提及過的,卻同時、原句不動的出現在演講者的演講內容裡。
(事實上,當年「何必搶當策展人」一文在樂多平台有數萬人點閱過,只要google策展人就會出現我的文章。)
而後,主辦單位在粉專將這兩句作為演講者當天的金句,我才知道自己的文章內容已成為他人的演講金句。雖然去信告知主辦單位,他們便立即刪除臉書內容。可惜,我的震撼與失望卻不是敲敲鍵盤就能輕易刪除。
@孤獨是被動,也是主動的選擇
在此過程中,自己也不斷地反思,這樣的一個粉絲專頁究竟能有多少幫助,是否會助長了什麼,又或者打壓了什麼? 比如,對於以文字為主的工作者,在這樣無償的轉譯與知識分享當中,是否又會讓文字工作者的創作更為廉價?
畢竟,當時有很多知名與不知名的媒體平台邀我成為駐站作者無償供稿,甚至還有一合約寫著,供稿後媒體平台即擁有智慧財產權,後續得以再製、出版都與我無關。為了個人聲量要委屈到這種地步,當時著實震驚,我想我還不至於淪落至此。因此,對於媒體平台的邀稿,雖然感謝但我婉拒了。而我在粉絲專頁的書寫呢,是對的嗎? 是否有其他思慮不周而造成的影響,是我不斷地反省思考的問題。
經營社群或粉絲專頁說穿了是一種自我滿足,在自我滿足的過程中,若是造成不好的影響,很過意不去。個人就是這樣庸人自擾之,也許是多慮,但在我能力足以有所選擇時,寧願選擇對其他人、對自己、對未來都有所交代。
不願自己成為只顧個人聲量,卻助長吹垮文字工作者的歪風。
以及,比起錦上添花,我更想做的是雪中送炭,如何讓自己的博物館學專業能夠成為雪中送炭之人,是我更想去實踐的。(可惜的是,後來經歷一場變故而未實現。)
總之,以上都是讓人起心動念放棄的原因,最後選擇結束粉絲專頁的書寫,並不是一個突如其來的貿然決定,2017年年底,摯愛的父親離世則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事實上,在那之後也陷入了好長一段時間無法書寫的憂鬱深谷,到現在才慢慢地掙扎上岸寫下這些過往心情)
於是,我就這樣毅然決然地停止了,沒有後悔。偶爾會很想念的是,熱情與我分享國外博物館參觀心情的粉絲們,讓我感受到還有一絲美好與值得。
雖然個人目前是半途而廢了,未來猶未可知。
...............以下更新於2023年......................
除了2018年下半年,看到曾從粉絲頁邀我撰稿的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開始與文化部"博物之島"進行國外博物館專業資訊翻譯彙編。2019年,在本篇文章發布之後,也有粉絲(在他出國進修博物館學之前,2015年就已經是我粉絲的人)開始經營臉書粉專,翻譯分享國外博物館資訊,嗯,名為"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很多人鼓勵我說出來,所以就寫明了。即便後來刻意抹去痕跡,但,走過的痕跡已存在,不論你我。
我並不是覺得不能經營自己的粉專,而是能不能有自己的理念或創見?
博物館吧版主說自己是在國外圖書館實習接觸瀕危檔案才想到推廣知識共享,然而,其實踐的方式和理念幾乎是如法炮製我的作法,包括轉譯博物館學、易近的語言、結合時事......
一開始理念、關注的議題就取他人的來用,以及,如果文字裡的內容都從他人文章拼湊而來,那麼自己獨有之處何在?拾人牙慧後,都如實標示來源了嗎?用他人的推特文更新自己的社群、未經過授權就下載別人的圖片使用、擅自改作等等,這些事我都很難認同,因為這些對於智慧財產權的維護都是不妥的。(註:未經授權或同意,擅自下載別人圖片再上傳使用,已構成侵害他人的「重製權」、「公開傳輸權」,若還進行修改,則侵害改作權。即使註明來源也不能免除侵權責任,望周知。)
看見自己孜孜不倦曾分享過的諸多關於博物館如何拉近觀眾距離的想法與作法,從他人(自己的粉絲)口中說出.....內心百感交集。而因為發生這一切,內心捲入暴風雨了。另一邊,也有已在美術館界嶄露頭角的粉絲沒有忘記過去的我,在IG留下訊息說著,當年是我的粉專觸發她出國進修博物館學。只能說,保持善良與誠實真的是一種選擇。
總之,一路走來曾經歷如此多風雨,謹以此文紀念來時路,以及那個曾經全心全意投入、總是苦心掙扎的自己。衷心地祝福與盼望,博物館與博物館學能夠走出它真正美好的樣貌與價值,以及有越來越多人懂得它的好並珍惜它,而不是把它作為圖利或博取個人美名的工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