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的孟克特展,夜間活動特別安置了一台大頭貼拍照機。參觀者可以擺出孟克名畫"吶喊"裡的姿勢並大聲尖叫,尖叫的同時攝影機就會拍攝照片,是相當有趣的體驗。
美國知名導覽公司Museum Hack 創辦人Nick Gray提出五個變動方法,讓博物館變得更有吸引力:
1. 更新攝影規定(Update The Photo Policies)
現今仍有許多的博物館是禁止攝影的,然而禁止攝影讓參觀者無法留下紀念和分享,難免感到有些掃興,尤其是年輕族群。因此,開放拍照是增加樂趣的辦法之一。
2. 增加更多咖啡或小吃吧 ( Add More Onsite Cafes (Or Bars))
許多大型博物館的咖啡吧太小,參觀者必須花非很長的時間排隊和等待,Nick Gray認為,咖啡因和水分都能讓人保有能量和專注力。在Museum Hack所提供夜間導覽,Nick Gray甚至鼓勵參加者喝酒,以讓(參觀者)自己在嚴肅的博物館可以放鬆與感覺舒適。
3.增加更多的夜間活動 (Add More Evening Hours)
晚上能夠在博物館裡是一個特別的經驗,然而大部份的博物館太早關門以至於日間工作者根本無法參訪。若是博物館夜間開放,將能吸引更多的年輕族群,或是讓想暫時離開家找個地方待著的人也有一個去處。
4. 設置休憩小睡空間 (Install Nap Rooms)
Nick Gray認為參觀博物館是會讓人筋疲力盡的,因此有所謂的"Gallery Fatigue"(姑且翻譯它為美術館或藝廊疲勞)。因此,Nick Gray認為有一個休憩空間,讓人可以小睡打盹再重新恢復體力是需要的。
5. 提供付費的導覽行程 ( Offer Premium Guided Tours)
Nick Gray相信有活力與生命力的人力導覽能帶來最好的學習和探索。博物館通常仰賴大量的志工,也安排志工進行導覽,然而有些志工並非是好的導覽人員,尤其是對那些敏銳的,和有鑑賞力的參觀者來說。因此,提供一個額外的付費導覽(在博物館外販售),讓願意付費的參觀者有不同的博物館經驗。
以上五點Nick Gray的建議是否適合,其實見人見智。在AAM臉書留言的人意見也未必全然贊同,尤其是第四點爭議較多,然而我認為還是有值得探討之處,以下是根據我個人所見與經驗提出一點淺見。
第一點,關於開放或放寬攝影規定
我相信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很多人都期待能在參觀時留下記錄,包括我自己在內,每次看到美麗的作品或是震撼人心的文字,又不想回頭就遺忘,總是希望能有一張照片留住記憶,因此,開放拍照能讓參觀更為盡興,也更有樂趣。 不過,是否開放拍照仍需考量文物本身的狀況,以及創作者本身的意願,若能在觀眾和展品(文物)之間取得一個平衡,能夠開放拍照是最好不過的,若是不能也須尊重。另外,拍照時使用閃光燈,對文物實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就算開放拍照,也要禁止閃光燈攝影較好。
第二點,關於更多或更寬敞的飲食空間
我基本上也是贊同的,不僅是咖啡吧,我更期待的是博物館或美術館裡有美味的食物,讓我能夠不用擔心用餐時間到了要吃什麼。如果期待參觀者能在美術館或博物館待上較久的時間,解決參觀者的飲食問題的確是必須的,否則很容易讓參觀者為了飽餐裹腹就離開。如果能將參觀美術館與享用美食合而為一,應能讓博物館更吸引人。
當然,飲食空間必須與展場和典藏空間有完全的隔離,畢竟食物會引來蟲害對展品文物造成傷害,所以,需要有完善周全的考量才得以行之。
第三點,關於更多的夜間活動
這一點我也是十分贊同的,想想每次最喜歡在週六的夜晚參觀台北市立美術館,而每次到訪台南時,也總喜歡在晚餐過後,前往台灣文學館走走,因為夜晚的寧靜和氛圍更適合靜靜的享受與展覽對話。而且對不喜歡喧囂吵鬧場所的我來說,旅行中的夜晚不想太早回旅店,也不想去熱鬧人多的地方,夜間開放的博物館或美術館就成為我心中最佳去處。
在台灣,夜間開放的博物館還是少數,畢竟需要耗費的資源以及晚上由誰來值班還是主要考量。偶一為之的特殊夜間活動或許是可以考慮的,雖然目前也還是少有,除了夜宿博物館活動,舉辦博物館之夜其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國外博物館有不少夜間開放的活動,畢竟下午五點就關門,常常讓許多人來不及參觀,尤其在夏天,天黑的比較晚,因此夏天延長開放時間也是常有的。除此之外,還盛行"博物館之夜"活動,像是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館會輪番舉辦博物館之夜活動,活動除了提供靜態展覽之外,也包括舞蹈、音樂、戲劇演出,有時還結合美酒美食,就像參加一場派對活動。其他國家,如法國、澳洲等,也同樣有此活動。
相信許多人看過電影--博物館驚魂夜吧!這電影讓夜晚的博物館增添了許多特別的氣氛,讓人好奇想一探究竟。而一向嚴肅莊重的博物館,如果在夜裡搖身一變成為歡樂派對呢?!相信會吸引到一些不曾參觀博物館的“非觀眾" (non-visitor),期待未來能夠看到博物館夜晚的魅力。
更多博物館夜間開放與夜間活動的報導:
第四點 關於休憩小睡空間
博物館是否需要一個小睡空間?這點在AAM臉書上的討論有較多不贊同的聲音。就我來說,休息的座位是需要的,有時一整天的參觀,的確需要一個短暫坐著喘口氣的地方,除了飲食空間的座位之外,博物館裡也能提供一些座位,讓不想進入飲食空間的觀眾休息。然而,要提供一個可以睡覺的空間,我倒覺得不需要。畢竟,睡覺空間有管理上的困難,需要良好完備的管理政策,否則很容易引起更多不必要的紛擾。而且在也需要比較大的空間才能夠為之,因此實行上恐怕是很難。
第五點 關於付費的導覽行程
我相信付費導覽在台灣會引起很多爭議,但事實上在國外,付費導覽是不算少見,使用者付費的觀念是一種常態。以我曾實習過的澳洲國家海事博物館來說,付費的導覽活動多達十幾種選擇,而且是由博物館教育推廣組(也是我所實習的單位)推出,非由外在公司在博物館外販售。
這些付費的導覽課程與台灣的導覽比較起來,較為多元也有趣。比如說,會根據不同的年齡層(年級)規劃不同課程,小至學齡前兒童一直到高中生都有適合的課程可選,而且負責設計學齡前兒童的導覽人員與小學以上的導覽員是不同的。課程涵蓋英文 、化學 、歷史地理等,而且搭配完整的學習單。其他博物館(非美術館)甚至還有美術與音樂導覽課程(詳細內容可參考之前舊文:在博物館上英文、化學課?!)。
整個博物館就像一個活潑的學習場域,而且導覽活動不只是被動地聽導覽員演說介紹而已,還多了許多手動與參與課程,課程也十分有趣,像是角色扮演,作實驗,都讓人感到新奇有趣,也大開眼界(參考舊文:博物館裡的Role Playing Game)。負責這些課程的導覽員,主要是退休教師,具有一定的專業度,擔任導覽員也是有給職。
整體來說,付費的導覽比一般免費的導覽更多元,甚至可作為館校(博物館與學校)合作教學的一種模式,讓學習過程更為有趣。對一般觀眾來說,付費的導覽也可以成為一種選項,尤其是已經熟悉這個領域的觀眾,如果想參與更深入精彩的導覽活動,勢必需要有更專業深入的導覽活動才能吸引他們。
就算不推出付費導覽,如何讓導覽變得更有趣也是必要的。因為導覽員一人滔滔不絕不間斷的演說式導覽,實在容易讓人疲倦和害怕,自然也就對導覽興趣缺缺了。
博物館不僅是一個學習場域,實際上也是一個為觀眾服務的地方,要讓博物館更有魅力和吸引力,除了從展覽著手,讓展覽內容更有趣,更貼近觀眾之外,也需改善博物館的觀眾服務設施和品質,包括上述的改變攝影規定以及增設飲食空間等。由於博物館展覽畢竟還是身負教育的責任,不可能成為如迪士尼樂園般的主題樂園,因此,搭配著活潑有力的導覽活動或神秘迷人的夜間活動,也是增添博物館魅力的好方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