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寫書的日子---有如策畫一個展覽

 

於是,當時我的回答是 

對我來說,寫這本書就像策展一樣 

因為展覽同樣也是將深奧的知識,經過詮釋,再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讓觀眾瞭解,並搭配圖片與文物(展品) 而這本書也是如此,擬定大綱就像擬訂展覽的腳本,我必須思考要給觀眾(讀者)什麼樣的主題,而後思考搭配什麼圖解,以及撰寫文案。 

過程的一切,其實是十分類似的,最重要的是,考量點都是以觀眾(讀者)的角度出發。 

@我身騎白馬過三關~ 

易博士是個很嚴謹的出版社,在簽約之前,我不僅需要先試寫兩次,還有必須先把整本書的大綱擬定好,確定書寫的風格以及判斷可以勝任之後,才會簽約。過程中,很感謝總編輯一直給我高度肯定,總是說,看我的文字很享受。於是,就這麼簽訂了。 

然而等合約簽訂後,挑戰才真正開始。 

首先是必須在約定好的時間完稿,當然內容越充實的話,時間就越壓縮。因為我的完美主義作祟,因此我大概投注了和寫論文相當的時間,閱讀大量書籍之外,也參考了許多原文資料(畢竟我寫的是世界史,若是只看翻譯書,也未必能真正理解,如果我自己都不能理解,讀者又怎麼能理解,我是這麼想的。)有時,為了找一個小知識,比如美洲古文明的青銅器時代究竟何時開始,我還前往北藝大圖書館,只為了找一本名為<<Bronze Age>>的原文書。有時候真的覺得自己很愛,傻做一些投資報酬率很低的事情。但是不去做,心裡又過不去。

由於和一般書籍不同,這本書除文字外須搭配圖解說明(可能是地圖 、平面圖 、復原圖 、流程圖等等),所以也必須構思圖解的形式,以及找出參考圖片,讓出版社可以找插畫家重新繪製。因此,寫書的時間恐怕是一般文字書籍的兩倍。 

我想我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從未拖稿。儘管時間很有限,還要應付其他案子,但我還是耗費所有力氣地完成了 

沒想到這只不過是過了其中一關而已。因為接下來,還有更嚴峻的編輯過程等著我。等了半年多,終於進入編輯。

由於與我搭配的編輯,可能有不同角度的考量,以及對我原本內容的理解邏輯不同,因此在溝通上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也花費時間重新改寫,原稿寫得讓編輯誤解或不清楚的地方,我就先參酌原稿的文意再加以改進(這點後來得到編輯的大力讚賞,她說,我的做法很好,因為有時她提出的問題並非真正問題所在,而我改寫後卻讓她完全能夠明瞭,如果再看不懂,就是她自己的問題了)。

除此之外,圖解部分,編輯也有其他考量,因此許多圖解需要重新設計,圖解所搭配的參考圖需要重找,文字說明自然也要重新撰寫。然而,編輯的時間卻比寫書的時間要短得多,因此我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而且是百米短跑那種。不過幸好,我還算使命必達,也總是一次就改進到位,不用再多花時間來來回回修稿。(這也是之前部落格將近四個月沒有新文章的原因)

原本編輯與總編輯期待能讓這本書參加城邦四月的書展,可惜我力有未逮,還是晚了一星期。而且因為已經延後一次,不能再延後,因此距離預定出版日的前幾天根本每天都在搶時間做最後修改。只是由於距離印刷前三天,我才第一次看到全書編輯過的樣子,所以在極為短促的時間內很難盡善盡美地修改到最好,有些插畫也無法再修正,這點讓我感到有些遺憾。


出書,原來就是如此啊!
出書和做展覽一樣,都需要一股熱情和傻勁,才能有神奇的魔法,變出美好的成果來。

我真的學習了很多,就像辦完一個展覽一樣,除了學習到書本內容的知識以外,也徹底瞭解了出版過程的艱辛。雖然過程很艱辛,但是在查找資料的過程,是很有趣也還蠻開心的,尤其是當自己從原文資料中發現許多中文資料的錯誤,而在我的書中有了正確的修正時,讓人頗有成就感的。

我的第一本書,就當做是紙上展覽吧!介紹給你們~
雖然封面有點像教科書,內容也還沒百分百完美,書名實在有點長(不是我取的),但是,我真的寫得很認真,如果有錯誤也歡迎來信指教!



<<圖解定調人類格局的八大文明>>博客來介紹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1199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何必搶當策展人

「策展人」是個很怪異的名詞,我其實不太明白它的定義。有時它代表的是行政討論時的一個發聲對象;有時代表選出好的藝術計畫;有時代表協調安排計畫產生時的爭執和論辯。它是一個在不斷發展、塑型的角色。        ~Nato Thompson(轉引自今藝術〈被綁架的策展定義?Nato Thompson談另類策展形態〉) 這幾年,台灣似乎刮起一陣策展人旋風,策展人這個詞彙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除了展覽之外,還有影展、活動表演和論壇都特別註明了策展人姓名,策展人這個頭銜也彷彿名牌包一樣,成為一種彰顯身份的特殊標記與光環。 種種現象充分顯示著,策展與策展人的詞義被過度的擴張與濫用。 然而,令人感到好奇的是,這些人真的瞭解策展人是什麼嗎? 自從我從事展覽規劃工作以來,「策展人」這個名詞就一直困擾著我,最常遇見的情況就是,「策展人」人人搶著當,但是策展的工作就是我在承擔。詢問過同樣在從事展覽工作的同學們才發現,這樣的情況也面臨類似的問題。 原來,策展人的角色與定位不明,在台灣是一個普遍現象,因為它仍隨著時代不斷在改變與發展。然而,儘管不明白策展人的真正意涵,每個人依舊可以各自解釋、各自表述,各自想像著自己是策展人,甚至藉著「策展人」之名爭權奪利,或是因為搶奪「策展人」之名而翻臉的事件也所在多有。 那麼,「策展人」究竟是什麼呢? 「策展人」這個名稱其實是從「curator」一詞翻譯過來的,它的原意並非是指展覽策劃者。 根據G. Ellis Burcaw《博物館這一行》一書對「curator」的解釋,在博物館裡「curator」較常用來指館長或是標本文物的管理員,後來隨著照顧標本文物的管理逐漸專業化,curator對標本文物的相關學科也十分專精,甚至是該領域的學者,因此後來curator被稱為在博物館工作,對藏品相關領域有學術研究的專業人士。簡單來說,就是藏品研究人員。英國系統中,甚至以「keeper」一詞來代替curator,如此就更能貼近curator職務的內容。 台灣的當代藝術界將curator翻譯成「策展人」,用來指策劃展覽的專業人士,有時兼具經紀人與資源整合的角色,又像是策展團隊中的最高決策者。這讓curator的原本意涵有了改變,較偏...

誰的歷史?誰的展覽?--博物館展覽的不合時宜及重新詮釋爭議歷史之必要

  今年三月底為了開幕不久的臺南市立博物館特別去了一趟台南,然而參觀完常設展後,實在太多失望與震撼。不過,以下所述的許多問題,也並非只存在於臺南市立博物館。因此,本文只是以臺南市立博物館為例,提供大家進一步思考。 誰的歷史 ? 人民的歷史 ?統治者的歷史 ? 在前往臺南市立博物館之前,查詢了一些資料,看見 OwlNews新聞 報導 如此寫著, 南史博表示,開館常設展《自造台南:我們的歷史》,透過各類項文物梳理台南發展脈絡,同時看見人們如何在這塊土地自造歷史、積累文化,進而構築今日的台南... 因此,我滿心期待能看見一個用文物訴說臺南 人民 故事的展覽。 入口是令人驚喜的,透過海水潮來潮去的意象,讓人有身在海洋之中的想像。在地圖上標示出水、地、街、城四種分類,也讓我感到新奇,忍不住期待接下來會依照這四種分類去推進故事線,是否會有自然風土,又或者是街景歷史特色呢?可惜,並沒有。後面的展覽內容,與這張地圖似乎連不上。 整個展覽內容,與其說是台南人如何在這塊土地上自造歷史,不如說是, 「外來政權」在臺南這塊土地上如何管理、統治,以及殖民政權如何自造出臺南的歷史。 展覽策展的論述與內容大多是從外來政權的角度敘述,敘述外來政權做了什麼、帶來了什麼。也就是說,從展覽標題來看,會以為策展論述的主體是人民,以人民為主角。然而,從實際的內容來看,卻偏重於統治者、外來殖民政權的治理,人民的生活只是小小配角,這是非常遺憾之處。 畢竟,講述統治者、政權遞嬗的歷史,我們早就在學校教育裡讀得滾瓜爛熟了,不是嗎?因此,照本宣科的展覽究竟有何意義?這樣的展覽架構了無新意,甚至比學校教育更加破碎。 從明鄭到日治的展區是一個長型的空間,坦白說,整條長廊並不寬敞,但是卻排滿了相當多的物件與文字,讓人無從喘息。 展覽空間的分區配置也不太妥當 走過日治時期之後,就會來到最後的展間。然而,最後的展間,一個偌大的空間竟只有簡單的一面展板介紹一些臺南有名人士,以及,讓觀眾聆聽兩首歌曲,說是 「未完成:共譜一首臺南的歌」, 就這樣結束了。 結尾終於把主角的燈光給了人民,但是卻是如此突然、空泛與草率。 我想再次引用《純真博物館》作者,也是博物館的創建者--帕慕克2016年於國際博物館協會的年會上曾提到, 過去博物館關注的是「國家」,現在應該關注的是「人民」。 博物館不再只是作為展示國家(官方)權力的場域,不再是...

【博物館簡訊第80期】博物館作為社會和解的平台

  文/圖: 鄭伊絢,《博物館學家的觀察與日常實踐》粉絲專頁作者 去年年底,看到國際博物館日公布2017年主題時,心裡相當振奮。「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這樣的一個主題反映出,博物館積極正視自己在當代社會的角色與責任。究竟博物館是一個逃避爭議與困難的地方,還是可以成為參與面對歷史與現實困境之所呢? 早在2015年,葡萄牙文化機構Acesso Cultura執行長Maria Vlachou在歐洲博物館組織網絡(NEMO)年會演說呼籲,要眾人重新思考檢視博物館教育的角色與價值。她認為,當前的博物館教育是失敗的,失敗於保持沉默,失敗於沒有在社會現實中實踐工作。從2014年歐洲發生的反猶太人示威,到2015年的巴黎《查理周刊》攻擊事件,希臘危機以及難民受到殘酷對待等等議題,都甚少有博物館回應或引導觀眾思考。博物館假想應該保持中立而沈默,卻切斷了與現實事件的連結。  如果檢視博物館存在的目的,到底我們為什麼要徵集保存文物?難道不是因為這些文物能夠讓我們從過去找尋答案,回應當代,最後產生知識、夢想未來。要知道蒐藏的物件不會單獨存在,歷史事件也不會單獨存在。  戰爭、殖民、政治暴力、大屠殺、難民、歧視等有爭議的歷史事件,通常是較為黑暗且難以述說的,博物館可以主動地引領社會思考與面對,例如美國的博物館回應移民議題;2015年6月,德國歷史博物館與同性戀博物館合作展出同性戀特展,以及2015年4月30日,二次大戰結束與希特勒自殺七十週年的這一天,位於慕尼黑的納粹歷史檔案中心開幕。  這座納粹博物館的存在,不是為了崇拜希特勒,而是為了接受與面對德國曾經的黑暗歷史。博物館的目標是,提供一個方式處理德國曾經悖離文明規範,並提醒參觀者,民主與寬容不是理所當然。展覽非常詳盡地交代納粹主義(國家民族社會主義)興起的背景、發展過程與結果。這也是轉型正義,坦誠地釐清事實,增加社會和解的可能性,避免歷史重演。   圖1:納粹歷史檔案中心      圖2:以互動多媒體解說納粹主義的組織與基本理念     圖3:紀念因反對納粹而受到迫害的人   圖4:記錄猶太人受迫害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