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當時我的回答是
對我來說,寫這本書就像策展一樣
因為展覽同樣也是將深奧的知識,經過詮釋,再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讓觀眾瞭解,並搭配圖片與文物(展品) 而這本書也是如此,擬定大綱就像擬訂展覽的腳本,我必須思考要給觀眾(讀者)什麼樣的主題,而後思考搭配什麼圖解,以及撰寫文案。
過程的一切,其實是十分類似的,最重要的是,考量點都是以觀眾(讀者)的角度出發。
@我身騎白馬過三關~
易博士是個很嚴謹的出版社,在簽約之前,我不僅需要先試寫兩次,還有必須先把整本書的大綱擬定好,確定書寫的風格以及判斷可以勝任之後,才會簽約。過程中,很感謝總編輯一直給我高度肯定,總是說,看我的文字很享受。於是,就這麼簽訂了。
然而等合約簽訂後,挑戰才真正開始。
首先是必須在約定好的時間完稿,當然內容越充實的話,時間就越壓縮。因為我的完美主義作祟,因此我大概投注了和寫論文相當的時間,閱讀大量書籍之外,也參考了許多原文資料(畢竟我寫的是世界史,若是只看翻譯書,也未必能真正理解,如果我自己都不能理解,讀者又怎麼能理解,我是這麼想的。)有時,為了找一個小知識,比如美洲古文明的青銅器時代究竟何時開始,我還前往北藝大圖書館,只為了找一本名為<<Bronze Age>>的原文書。有時候真的覺得自己很愛,傻做一些投資報酬率很低的事情。但是不去做,心裡又過不去。
由於和一般書籍不同,這本書除文字外須搭配圖解說明(可能是地圖 、平面圖 、復原圖 、流程圖等等),所以也必須構思圖解的形式,以及找出參考圖片,讓出版社可以找插畫家重新繪製。因此,寫書的時間恐怕是一般文字書籍的兩倍。
我想我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從未拖稿。儘管時間很有限,還要應付其他案子,但我還是耗費所有力氣地完成了
沒想到這只不過是過了其中一關而已。因為接下來,還有更嚴峻的編輯過程等著我。等了半年多,終於進入編輯。
由於與我搭配的編輯,可能有不同角度的考量,以及對我原本內容的理解邏輯不同,因此在溝通上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也花費時間重新改寫,原稿寫得讓編輯誤解或不清楚的地方,我就先參酌原稿的文意再加以改進(這點後來得到編輯的大力讚賞,她說,我的做法很好,因為有時她提出的問題並非真正問題所在,而我改寫後卻讓她完全能夠明瞭,如果再看不懂,就是她自己的問題了)。
除此之外,圖解部分,編輯也有其他考量,因此許多圖解需要重新設計,圖解所搭配的參考圖需要重找,文字說明自然也要重新撰寫。然而,編輯的時間卻比寫書的時間要短得多,因此我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而且是百米短跑那種。不過幸好,我還算使命必達,也總是一次就改進到位,不用再多花時間來來回回修稿。(這也是之前部落格將近四個月沒有新文章的原因)
原本編輯與總編輯期待能讓這本書參加城邦四月的書展,可惜我力有未逮,還是晚了一星期。而且因為已經延後一次,不能再延後,因此距離預定出版日的前幾天根本每天都在搶時間做最後修改。只是由於距離印刷前三天,我才第一次看到全書編輯過的樣子,所以在極為短促的時間內很難盡善盡美地修改到最好,有些插畫也無法再修正,這點讓我感到有些遺憾。
出書,原來就是如此啊!
出書和做展覽一樣,都需要一股熱情和傻勁,才能有神奇的魔法,變出美好的成果來。
我真的學習了很多,就像辦完一個展覽一樣,除了學習到書本內容的知識以外,也徹底瞭解了出版過程的艱辛。雖然過程很艱辛,但是在查找資料的過程,是很有趣也還蠻開心的,尤其是當自己從原文資料中發現許多中文資料的錯誤,而在我的書中有了正確的修正時,讓人頗有成就感的。
我的第一本書,就當做是紙上展覽吧!介紹給你們~
雖然封面有點像教科書,內容也還沒百分百完美,書名實在有點長(不是我取的),但是,我真的寫得很認真,如果有錯誤也歡迎來信指教!
<<圖解定調人類格局的八大文明>>博客來介紹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1199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