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使用這樣一種擬真展示手法的立意良善,能給與觀眾一種身歷其境的體驗感受,加深觀眾參觀印象,例如圖中的迎媽祖行列,使用了大批的假人,的確給人一種節慶熱鬧的娛樂氣氛,彷彿真的身處於一個迎神廟會的場合。然而,可惜的是,熱鬧的氣氛卻沖淡了應該有的教育性。因為,參觀者興奮地與擬真的隊伍拍照,卻少有人注意到,地板上那不明顯的說明牌,甚至拍照的人踩踏在說明牌上而不自知,試問,有多人在意這些擬真的人物他的存在或穿著代表了什麼意義?
也許有人會說,只有這麼多人才能營造迎媽祖的熱鬧氣氛。不過,環顧整個展覽,假人比例甚高,許多不必要使用假人的地方,也都出現了。試問,如果整個展覽空間裡面,假人的數量,在參觀人數少的時候,可能都會超越了參觀者,這樣是不是有些弔詭?在參觀之後,幾次與博物館人討論的場合,每個人談到台灣歷史博物館時,竟不約而同的說:假人好多啊!也有人提起時,以假人最多的博物館代稱。"假人"竟然成為台灣歷史博物館的最大特色,這對追求真實性的歷史類博物館來說,應該是相當諷刺的。
最後引用張譽騰教授在博物館學教育資源中心網站翻譯的博物館理念為前面所提及的兩段做結尾我個人認為,展示手法或許沒有對錯,可是需要思考適不適當。在道具和擬真人物的使用比例上,應有更審慎的評估與思考,巧妙地使用,會讓人有驚喜和畫龍點睛的效果,過度使用卻容易失去焦點,也造成空間的擁擠。也許僅有歷史文物的展示,顯得太單調,因此加入了擬真的道具和人物,增加娛樂和情境感,但是也不宜矯枉過正,這樣就本末倒置了。
記得有一次與一位資深的展覽設計師討論展示手法時,他提到,如果用老照片就能達到想要的效果,我們是否有必要再去做模型、做假人?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也讓我著實反省思考許久。的確,有時候老照片所塑造的氛圍和韻味,比模型或道具來得更為持久。為什麼?因為,老照片自有一股迷人的歷史韻味,而模型或道具再怎麼擬真,它都不會是真的,也都是透露出一股“假的”韻味。
讓我們回到展覽的功能與目的來思考這個問題。展覽,最大的功能是教育、詮釋溝通和傳遞訊息,透過媒介或展示手法,增加資訊的溝通與觀眾互動,甚至增加展覽娛樂性,也就是“寓教於樂”。可是再怎麼樣,這個娛樂性都不應大於教育目的,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大量的道具和擬真人物帶來了娛樂感,沖淡了歷史博物館原有的歷史氛圍和教育性,若不是周圍還有些許文物的展示,我真有種來到民俗公園,或是歷史主題樂園的感覺。尤其,讓人感到可惜的是,臺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展示的文物著實被參觀者冷落與忽略,許多放置文物的展櫃前幾乎無人駐足,對比道具和假人面前拍照的人潮,真有天壤之別。這不就失去展覽原有的目的與意義嗎?
而這種假人擬真情境如今不斷地在台灣博物館裡複製,尤其是歷史相關的博物館展覽,都喜歡以這種方式重現歷史,讓台灣的博物館彷彿成了孿生姐妹,原本應以館藏為特色的博物館,因為展示方式的過於重複,反而失去每個館的自我特色。
在博物館界有一句名言, “如果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就是博物館的靈魂。”這句話來自美國博物館協會AAM出版的《新世紀的博物館(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這本書,這句話不僅強調藏品的核心地位,也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透過展覽和教育活動,將藏品的相關知識和研究成果傳遞給一般大眾。而如今,過度使用道具和擬真人物,展覽的過度娛樂化,讓藏品的價值不被看見,也失去原有的教育性,因此,這樣的做法是一種傷害展覽專業的做法。
@當kitty、小叮噹成為展覽主題?
大型特展(超級大展)在台灣興起的熱潮不斷蔓延,展覽的主題幾乎無所不包,歷史、藝術、科學,甚至也包括了動漫與卡通題材。展覽的主題多元,著實是一件好事。不過,有時候展示的內容與手法卻讓人不敢恭維,尤其是kitty和小叮噹為最。
這類型的展覽,展場中大量的使用公仔塑造各種情境,充滿歡樂的氛圍,參觀者進場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拍照留念,再來就是有幾個簡單的互動裝置可供操作,真的有一種來到kitty主題樂園或是遊樂場的感覺。
對許多kitty迷或小叮噹迷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朝聖的機會,也讓他們有機會可以盡情的與喜歡的公仔拍照。然而,讓人思考的是,這是展覽嗎?還是只是打著展覽名號的主題樂園?就拿前一陣子在松山文創園區展出的Robot Kitty未來樂園--機械kitty微笑科技互動展來說吧!這個展覽名稱非常吸引人,雖然我不是kitty迷,可是也十分想見識何謂科技互動展,剛好姊姊朋友在松菸工作,給了我們開展前前去一覽究竟的機會。
然而,看了之後卻大失所望,畢竟我不是kitty迷,就算有再多的kitty或melody公仔可以拍照都無法滿足我。那麼所謂的科技互動展示呢?現場的確有五個科技互動展示區,可以讓參觀者動手玩,內容就像遊樂場裡操作機器,移動把手或是裝置,完成任務。任務分別有找出錯誤的kitty,幫kitty送上對的配件,還有幫kitty補充能量或療傷等等,只要幼稚園以上的小朋友都可操作,每次操作的時間約10-15秒。
如果我是幼稚園小朋友,或許對這些簡單的互動裝置感到有趣,也會對大量的公仔感到興奮,可惜我不是,因此僅有失望之感。這樣的展覽對我來說,一點都不算是展覽,充其量它就是個主題樂園或遊樂場而已,可是票價卻高得嚇人,想玩互動裝置就要五百八十元,不玩互動裝置僅拍照也要兩百多元。這樣的操作手法,我相信還是有許多人買單,買單的人數甚至超過許多品質甚好的歷史文物展,這樣的現象值得我們深思,為什麼這類文創展快速激增,而展覽和遊樂園的界限趨近於模糊的現象也越來越多?
連俐俐教授在<特展現代啟示錄 弔「武丁與婦好」>一文中提到,認為這是一種弱智時代的文化消費現象,連俐俐教授引用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著作,提到日本進入一種低智商社會,這種社會的表徵是集體不思考.集體不學習.集體不負責。台灣社會也有類似現象,不愛好讀書學習,而是一窩蜂地追求享樂,衝擊到了知識產業,展覽亦受到影響。
由於大眾對享樂的追求,不需用力思考的文創類展覽和動漫類展覽大受歡迎,展示手法也趨於簡單和重視娛樂考量,只要營造展場氣氛,不需要珍貴的文物展品,也不需要對研究與詮釋展覽主題,就能讓許多人心甘情願地買單進場。
展覽過度的簡單化與娛樂化現象正在蔓延。
對我來說,享樂重要,學習和思考也同等重要。進入展覽或博物館,參觀者該思考的是,這裡並非遊樂園,這是一個寓教於樂的場域,請勿期待在展覽裡獲得主題樂園的歡樂,請抱持著快樂學習的心情,在博物館與展覽裡,你會因為看到古老文物的重新展現而感動,也會因為感到藝術品的真跡而驚豔,也會因為獲得新知識而感到收獲豐富,那才是博物館和展覽該展現的面貌。
要補充說明的是,我的意思並非是指kitty或小叮噹不能成為展覽主題,而是取決於展覽內容的深度與教育性。多年前的皮克斯動畫展,是我覺得動漫展裡面很成功,且具有教育意義的例子,在皮克斯動畫展,除了可以看到熟悉的動畫人物,還可以瞭解動畫製作的過程。當我坐在一部電腦裝置前,看著影片裡動畫繪製人員如何從無到有創造一個動畫場景,內心真有說不出的震撼與感動。
我想,即便是動漫或卡通主題的展覽,依然是可以具有深度和教育意義的。而名為展覽,實為遊樂園的展示,只會讓一般大眾對展覽產生混淆而已,就讓展覽回歸展覽的面貌,遊樂園的做法和面貌回歸遊樂園吧!
http://art.tnnua.edu.tw/museum/html/comp4_3.html
@「學習」就是博物館與迪士尼樂園或遊樂場最大不同之處;它也是任何公益機構存在的最終理由
@博物館應如何向迪士尼學習,而又不成為迪士尼?
現在我們經常聽到人們帶著希望甚至渴求的語氣說道:「一座好的博物館,應該要比迪士尼樂園提供更多的東西。」這句話的意思是,好的博物館固然應該避免膚淺浮華的多媒體呈現手法或其他花招,但仍要能夠提供活潑而能吸引大眾注意的教育訊息。博物館的目的是要能在視覺感官刺激和有如吞藥般的感覺之間,或者說,在取得大眾喜歡和學術的信賴度之間,求取一個平衡。
版主您好:
回覆刪除我覺得您這篇文章的觀點很值得分享,現在我也正在博物館學研究所就讀,希望能分享您的這篇文章到臉書上的課程社團,分享前先來徵求您的同意。
版主回覆:(2013-11-15 12:34:15)
歡迎分享^^
如果你們有任何看法,也歡迎與我分享,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