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米其林>>一書並非是國外介紹美食指南的米其林系列專書,而是一本以台北的"米文化"為主題,從歷史、人文、地理、農作、古蹟、學術研究、美食等各個層面探討台北米文化的專書。2012年夏天,我很榮幸的參與其中一個章節的撰稿。
我所撰寫的第二章是介紹台北米文化的今生。
延續第一章所介紹的台北米文化的前世,也就是台北市米文化的歷史而來,第二章台北市米文化今生所要介紹的是,有關於台北市目前與稻米、稻作相關的文化,包括目前的稻作農田狀況、相關研究單位、米人物誌,以及假日種稻體驗的好去處。
由於這部分許多章節沒有現存的文獻資料可供參考,因此,透過從農業相關系所畢業的阿姨聯絡農糧署、北投農會等單位,我們實地走訪北投、陽明山竹仔湖一帶,開始進行一連串相關人物的採訪與攝影工作,訪問了許多為台北市稻作努力的相關人物。
陽明山竹仔湖,是蓬萊米的故鄉,是台北米的發源地。而北投則是目前台北市僅存的稻作農業區。
很幸運地透過北投農會的介紹,訪問到兩位已種田超過一甲子的農友伯伯。
![]() |
從13歲開始種田,至今已快80歲,仍然繼續農事工作的農友伯伯 |
![]() |
特別用國語跟我說,他是快樂農夫! |
在台北這樣繁榮的都會區,能遇見這樣的農友伯伯,從他們口中聽到關於耕種歲月的種種,那六十多,甚至七十年的人生經歷,是我這個都市小孩沒有經歷過的 世界,,簡直有如一本台灣農業發展史在我眼前活生生的展示,讓我紮紮實實的讀了一本厚實的書。
他們說起農耕生活的點點滴滴,說得是如此理所當然,對我來說卻是大大驚奇
再說起生活的艱辛苦難,又是如此輕描淡寫、雲淡風輕,彷彿這些辛酸在他們的人生裡根本不著痕跡。
但那黑得發亮的皮膚、手上的繭和傷口、臉上的皺紋,卻悄悄告訴我一切。
事實上,這些辛酸歲月早已幻化為臉上的皺紋,也成為黝黑皮膚的底色,它們在我面前閃耀發光,深刻地無法抹去。
在訪談過程中,他們不斷訴說著對土地的感謝,儘管耕作十分辛苦,卻仍然懷抱感謝,還說著自己要當快樂農夫,如此樂觀敬天的態度,著實令人感動不已。
這次的採訪與撰稿過程,讓我的心飛奔到另一個開闊的世界,看到了也接觸到這塊土地上不同的人事物,往後的日子我會更加感謝、更加珍惜自己所食的每一粒米。
台北米其林(台北米文化專書)
出版: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執行單位: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撰稿:
第一章:劉益昌、蔡承豪、郭忠豪
第二章:鄭伊絢(含第二章攝影)
第三章:楊昭景、杜曉梅、周寧靜
第四章: 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