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文資保存的決心 】--讓人感動落淚的美山町大放水



美山町,位於京都的郊區,交通約需兩小時,這還不打緊,最令人頭疼的應該是要轉好幾次交通工具才能到達,至少必須搭乘一班JR電車和2班巴士才可到達。而且平日和假日搭乘時間不同,還有夏季和冬季的分別。尤其是一日來回,每個交通點都必須銜接好。總之,讓人有點小憂心。

如此瑣碎的交通曾經讓我打退堂鼓,因為有過在東京郊區迷路的經驗,以及錯過交通工具的回憶,讓我對如此複雜的交通難有順利到達的信心。 不過,世界遺產合掌屋不斷地向我招手,而最後讓我打定主意一定要前往的,就是一年有兩次大放水,一次在春季,一次正好是在我要前往賞楓的秋季。

大放水,其實是消防演習。

因為合掌屋的珍貴,要確保它不會因為大火而付之一炬,因此在每個合掌屋屋前都設置有消防銃,而每年的大放水則是要確認消防銃的可用性。光是這一點保護古蹟的心意,就足以讓人佩服日本維護文化財的用心。台灣的古蹟常因被縱火或不明原因起火而遭到破壞,怎就不會學著做好更多的預防性措施?


看到許多網路上大放水的照片,好幾百支消防銃齊發,整個美山町瀰漫在水霧裡,光是用想像的,就讓人好心動。雖然照片上無法感受到那樣的震撼,讓同行的朋友沒有非常想要前往。但是雙魚座的我,卻有著強烈的預感,覺得這必定會是個終生難忘的回憶。於是為了美山町的大放水,我甚至把賞楓的行程提早一個禮拜,當然也因此我沒有看到最美最盛開的楓紅。



你問我,值得嗎?

我會說,很值得。

因為美山町,她終究沒有讓我失望。大放水,更是讓我紅了眼眶。



一早就前往京都車站搭車,幸好實際搭乘時,交通並未如想像中可怕。因為只要你參考南丹市美山町的交通圖,按照上面安排好的時間,準時坐上JR電車,然後抵達轉車的每一個巴士站,巴士都會等著你,也會接駁地剛剛好。再加上我們去的時間算是美山町的大日子,前往的人非常多,因此並不難找到轉車的巴士。

沿路的郊區風景,讓人心情慢慢沉澱下來。經過一段山路,終於來到這個遠離塵囂的小村落。下車的地方是北(村),是美山町最主要的聚落。



整個村落隨處可見百年古蹟合掌屋,加上四周山巒圍繞,寧靜的氛圍、涼爽的空氣真有種走入仙境的感覺。要不是四周還有現代建築,還會有種走入歷史的錯覺。

我還是覺得日本在處理古蹟文化財議題上比我們用心許多,在合掌屋隔壁,有時可看見現代建築,並且有人居住在內。這讓我想起研究所時,曾隨所上教授到馬祖去做社區營造計畫,在幾天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居民對於社區的老建築是否要保存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個是主張保存,一個則是反對。反對的理由很簡單,並不是有那麼多人願意花錢整修老建築,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住在老建築裡。而美山町這樣的做法,豈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

不願意住在合掌屋裡的居民,或是已不適合居住的合掌屋,在旁邊興建現代建築居住,這樣就可以解決保存和居住的問題。現代與歷史的錯落,並沒有造成太大的衝突感,有的是一種混合式的和諧美感。

趁著大放水尚未開始,就在北村裡繞一繞。

                            隨處可見的合掌屋,和屋前的放水銃。





                             村莊裡的野菜亭





紅色的郵筒,在一片綠、褐色的村落裡,是如此鮮艷,也讓人興奮,就如同它帶來信息的功能一樣,讓人喜悅。

到達時,約中午11點多,距離大放水時間還有1~2小時,但現場已架設上百台的相機,守著相機的歐吉桑看起來一個比一個專業。每個人都堅定的架著腳架,守在自己的相機前,癡心的等待演習的到來。

像我這種拿著入門單眼相機的小孩,走過他們身邊都覺得好害羞,也只敢站在他們身後,透過他們之間的縫隙,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角度。

靜待許久,時間越來越接近大放水時刻,開始聽到廣播,還有消防車也開始出動。僅管只是5分鐘的演習,可是日本人仍然以最認真嚴謹的態度看待他。


這張是已經開始放水了,會先從未入鏡的右邊房舍開始。










所有照片都不足以傳達我感動的萬分之一。

如果你看到照片,覺得不夠震撼,請相信我,那一定是我拍得不夠好,絕不是現場不夠美。

因為現場萬丈水柱齊發,真的好美好美,一片水茫茫的,凝結了現場所有人的呼吸和嘆息。













原諒我一連放了這麼多張大放水的照片,實在是他們觸發了我的回憶,讓我無法抑制的想要表達我當時的心情,和對這美景的迷戀。





水柱慢慢變小,代表大放水演習即將結束。

結束時,四周響起一片掌聲,更不斷有人大喊ありがとう(謝謝)!!

我的眼睛霧霧濕濕的,我也很想大聲地說謝謝,卻害羞地吸了吸鼻水,在心裡默默地說"謝謝你們"






我問朋友說,怎麼樣,你覺得好看嗎?
原本沒那麼期待的他也說,沒想到現場看還蠻震撼、蠻感動的。



村裡還有些有趣的小店,像是下面這家烘培小舖,所做的麵包都是用米做的。賣得非常好、非常快,我們也買了兩個嚐鮮,還蠻好吃的,一點也不輸用麵粉做的麵包。

另外中午的時候,我們也沒找任何餐廳吃飯。而是學很多日本人帶便當、御飯糰,然後跟著很多日本人排隊,買了當地人在路邊現煮的味增湯來吃。味增湯裡有很多野菇,吃起來很美味。



回程就在對面的路邊等巴士,讓我遇見一株美麗的楓樹。


回京都的路上大塞車,從北村到搭電車的地方足足塞了三小時有吧!對非常會暈車又害怕坐車的我,著實有點吃不消,不過我還是不後悔來到這裡。

而最後結束京都旅程時,我們互相分享這趟旅行,最喜歡的地方,美山町都名列我們心中的前三名。

日本人最貼心的地方就是,因為塞車早已經搭不上原本要搭的電車,但是沿路都聽見巴士司機在打電話連繫,報告塞車狀況,讓人安心不少。然後在確定中途沒人會下車時,選擇最快的方式走其他的路線載我們抵達,中途還體貼的放我們去上洗手間。到車站時,已有一班列車在等我們,應該是特別加開的班次。這些小細節都讓人感到貼心,也讓人放心。


美山町的一切真的好值得前往,不管是它的遠離塵囂、還是它的歷史文化氣息,還有那大放水的震撼感動。下一次我還要去,希望能在那邊住上一晚,享受山裡夜晚的寧靜。

如果還有機會,我也要再看一次大放水,我想瘋狂地走近那水裡,近距離感受那震撼。


如果你到京都的行程有充裕的時間,如果你怕看膩京都的寺廟和楓葉,
我非常
強力推薦

美山町大放水

保證你永生難忘。


京都美山町網站:http://www.miyamanavi.net/
美山町交通時刻表下載:http://www.city.nantan.kyoto.jp/www/event/104/003/003/index_1940.html



留言

  1. 如果只有一天,您會去美山町還是大原三千院呢?^^
    版主回覆:(2014-11-03 17:32:02)
    您好,這真是好問題^^



    我的想法是,如果您的行程裡面已經有其他寺院賞楓行程,我會推薦你去美山町。

    主要原因是,京都寺院其實大同小異,大原三千院的楓景應該有其他寺院可取代,但是美山町的大放水是無可取代的喔^^



    另外就是兩邊給予的感覺很不同,你也可以選擇你比較喜歡的

    大原三千院比較熱鬧,有名產店小吃等可以逛,而美山町則比較幽靜,適合散步沈思發呆等等。



    提供給你做參考:)

    -----------------------------------
    11/04今天又想了一下你的問題,
    不知道你所說的只有一天,是真的旅程在京都只有一天嗎?如果是這樣的話,可能要想一下,你到京都最想看的是什麼?

    賞楓對你來說重不重要,如果真的很想看到楓葉的話,那就選擇大原三千院囉^^

    希望能對你有些幫助呀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何必搶當策展人

「策展人」是個很怪異的名詞,我其實不太明白它的定義。有時它代表的是行政討論時的一個發聲對象;有時代表選出好的藝術計畫;有時代表協調安排計畫產生時的爭執和論辯。它是一個在不斷發展、塑型的角色。        ~Nato Thompson(轉引自今藝術〈被綁架的策展定義?Nato Thompson談另類策展形態〉) 這幾年,台灣似乎刮起一陣策展人旋風,策展人這個詞彙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除了展覽之外,還有影展、活動表演和論壇都特別註明了策展人姓名,策展人這個頭銜也彷彿名牌包一樣,成為一種彰顯身份的特殊標記與光環。 種種現象充分顯示著,策展與策展人的詞義被過度的擴張與濫用。 然而,令人感到好奇的是,這些人真的瞭解策展人是什麼嗎? 自從我從事展覽規劃工作以來,「策展人」這個名詞就一直困擾著我,最常遇見的情況就是,「策展人」人人搶著當,但是策展的工作就是我在承擔。詢問過同樣在從事展覽工作的同學們才發現,這樣的情況也面臨類似的問題。 原來,策展人的角色與定位不明,在台灣是一個普遍現象,因為它仍隨著時代不斷在改變與發展。然而,儘管不明白策展人的真正意涵,每個人依舊可以各自解釋、各自表述,各自想像著自己是策展人,甚至藉著「策展人」之名爭權奪利,或是因為搶奪「策展人」之名而翻臉的事件也所在多有。 那麼,「策展人」究竟是什麼呢? 「策展人」這個名稱其實是從「curator」一詞翻譯過來的,它的原意並非是指展覽策劃者。 根據G. Ellis Burcaw《博物館這一行》一書對「curator」的解釋,在博物館裡「curator」較常用來指館長或是標本文物的管理員,後來隨著照顧標本文物的管理逐漸專業化,curator對標本文物的相關學科也十分專精,甚至是該領域的學者,因此後來curator被稱為在博物館工作,對藏品相關領域有學術研究的專業人士。簡單來說,就是藏品研究人員。英國系統中,甚至以「keeper」一詞來代替curator,如此就更能貼近curator職務的內容。 台灣的當代藝術界將curator翻譯成「策展人」,用來指策劃展覽的專業人士,有時兼具經紀人與資源整合的角色,又像是策展團隊中的最高決策者。這讓curator的原本意涵有了改變,較偏...

誰的歷史?誰的展覽?--博物館展覽的不合時宜及重新詮釋爭議歷史之必要

  今年三月底為了開幕不久的臺南市立博物館特別去了一趟台南,然而參觀完常設展後,實在太多失望與震撼。不過,以下所述的許多問題,也並非只存在於臺南市立博物館。因此,本文只是以臺南市立博物館為例,提供大家進一步思考。 誰的歷史 ? 人民的歷史 ?統治者的歷史 ? 在前往臺南市立博物館之前,查詢了一些資料,看見 OwlNews新聞 報導 如此寫著, 南史博表示,開館常設展《自造台南:我們的歷史》,透過各類項文物梳理台南發展脈絡,同時看見人們如何在這塊土地自造歷史、積累文化,進而構築今日的台南... 因此,我滿心期待能看見一個用文物訴說臺南 人民 故事的展覽。 入口是令人驚喜的,透過海水潮來潮去的意象,讓人有身在海洋之中的想像。在地圖上標示出水、地、街、城四種分類,也讓我感到新奇,忍不住期待接下來會依照這四種分類去推進故事線,是否會有自然風土,又或者是街景歷史特色呢?可惜,並沒有。後面的展覽內容,與這張地圖似乎連不上。 整個展覽內容,與其說是台南人如何在這塊土地上自造歷史,不如說是, 「外來政權」在臺南這塊土地上如何管理、統治,以及殖民政權如何自造出臺南的歷史。 展覽策展的論述與內容大多是從外來政權的角度敘述,敘述外來政權做了什麼、帶來了什麼。也就是說,從展覽標題來看,會以為策展論述的主體是人民,以人民為主角。然而,從實際的內容來看,卻偏重於統治者、外來殖民政權的治理,人民的生活只是小小配角,這是非常遺憾之處。 畢竟,講述統治者、政權遞嬗的歷史,我們早就在學校教育裡讀得滾瓜爛熟了,不是嗎?因此,照本宣科的展覽究竟有何意義?這樣的展覽架構了無新意,甚至比學校教育更加破碎。 從明鄭到日治的展區是一個長型的空間,坦白說,整條長廊並不寬敞,但是卻排滿了相當多的物件與文字,讓人無從喘息。 展覽空間的分區配置也不太妥當 走過日治時期之後,就會來到最後的展間。然而,最後的展間,一個偌大的空間竟只有簡單的一面展板介紹一些臺南有名人士,以及,讓觀眾聆聽兩首歌曲,說是 「未完成:共譜一首臺南的歌」, 就這樣結束了。 結尾終於把主角的燈光給了人民,但是卻是如此突然、空泛與草率。 我想再次引用《純真博物館》作者,也是博物館的創建者--帕慕克2016年於國際博物館協會的年會上曾提到, 過去博物館關注的是「國家」,現在應該關注的是「人民」。 博物館不再只是作為展示國家(官方)權力的場域,不再是...

【博物館簡訊第80期】博物館作為社會和解的平台

  文/圖: 鄭伊絢,《博物館學家的觀察與日常實踐》粉絲專頁作者 去年年底,看到國際博物館日公布2017年主題時,心裡相當振奮。「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這樣的一個主題反映出,博物館積極正視自己在當代社會的角色與責任。究竟博物館是一個逃避爭議與困難的地方,還是可以成為參與面對歷史與現實困境之所呢? 早在2015年,葡萄牙文化機構Acesso Cultura執行長Maria Vlachou在歐洲博物館組織網絡(NEMO)年會演說呼籲,要眾人重新思考檢視博物館教育的角色與價值。她認為,當前的博物館教育是失敗的,失敗於保持沉默,失敗於沒有在社會現實中實踐工作。從2014年歐洲發生的反猶太人示威,到2015年的巴黎《查理周刊》攻擊事件,希臘危機以及難民受到殘酷對待等等議題,都甚少有博物館回應或引導觀眾思考。博物館假想應該保持中立而沈默,卻切斷了與現實事件的連結。  如果檢視博物館存在的目的,到底我們為什麼要徵集保存文物?難道不是因為這些文物能夠讓我們從過去找尋答案,回應當代,最後產生知識、夢想未來。要知道蒐藏的物件不會單獨存在,歷史事件也不會單獨存在。  戰爭、殖民、政治暴力、大屠殺、難民、歧視等有爭議的歷史事件,通常是較為黑暗且難以述說的,博物館可以主動地引領社會思考與面對,例如美國的博物館回應移民議題;2015年6月,德國歷史博物館與同性戀博物館合作展出同性戀特展,以及2015年4月30日,二次大戰結束與希特勒自殺七十週年的這一天,位於慕尼黑的納粹歷史檔案中心開幕。  這座納粹博物館的存在,不是為了崇拜希特勒,而是為了接受與面對德國曾經的黑暗歷史。博物館的目標是,提供一個方式處理德國曾經悖離文明規範,並提醒參觀者,民主與寬容不是理所當然。展覽非常詳盡地交代納粹主義(國家民族社會主義)興起的背景、發展過程與結果。這也是轉型正義,坦誠地釐清事實,增加社會和解的可能性,避免歷史重演。   圖1:納粹歷史檔案中心      圖2:以互動多媒體解說納粹主義的組織與基本理念     圖3:紀念因反對納粹而受到迫害的人   圖4:記錄猶太人受迫害的過程...